《人工智能》
人类的天国和机器人的天国相邻吗?
首先是上个月和我妈去电影院看了刚上映的《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然后最近又在CCTV6上又看到了Spielberg的经典电影之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我在初中时期曾经看过,但是剧情基本已经全部遗忘并且当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想,所以对我来说这也算是第一次认真看。这两部电影的涉及的主题多少有那么点关联(虽然侧重点完全不同),于是一起记录一下感想。 首先,我不是文艺青年,因为素养不足,所以我基本不讨论演员,演技,剧情,分镜,摄影,音乐等等等等。我一般只能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说的好听点,最多也就是讨论思想和点子。 《人工智能》 这部电影的剧情本身其实还是挺感人的,但是如上剧情方面的事情并不想多谈。只谈一些感触特别深的点。 人工智能全片的氛围,情景,画面整个都透露出很强的艺术感。尤其是David在海底并且最后被冰封到海底的那段。完全展现了斯皮尔伯格的功底。 2000年之后的世界里,人类早已灭亡,而作为人类造物的AI则延续,发展出了更高的技术文明。或许早期的AI的确如剧情前面提到的:AI没有欲望,没有梦想。可是2000年后的AI却变得很”人性“,很温柔和友善,虽然造型相当的后现代。而永远的小男孩机器人则成了”人类才智的永恒见证“。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那个在被抓走前高喊”我存在“的舞男机器人乔,但是或许David还记得吧。 能自己把自己缝好的泰迪熊AI,好用到了提供了David妈妈的头发作为克隆还原的材料,然而,技术也是有极限的。剧中后现代AI对David所说的,时空中虽然或许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但一个人的时空轨迹一旦被使用过,就没办法被再次使用,所以克隆复活的人类会在睡着时意识滑入深渊,再也醒不过来,从而死去。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我当时有了两种神棍的思路。一种是,假设把一个人的精神看做一个未知的基本粒子,那么在整个时空中,这个粒子只有一条给定的世界线,也无法生硬的将一个粒子的独立于时空的其他部分在时间轴上进行平移而不改变其他的某种条件。第二种思路就是,人的精神如果是一种信息,那么在人死后,也许信息就回归到了整个宇宙中,扩散开去(假设你的意识是某个波包,你活着时它被限制在你大脑的神经网络里,你死后它失去了这种限制,而又并不会凭空消失,那么这个波包包含的信息也许就扩散进入了宇宙),而一旦扩散开去和环境产生了纠缠之后,重新完整的收集它使它和原来一样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其实生发出去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论题。若要问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也许又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意识和精神的本质是什么。二元论的观点早就已经不是主流。但是有意思的是,最近若干年,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物理学界和自然科学界有一种寻求把信息当做世界的本源的倾向,而时空,物质,能量,以及各种相互作用可能都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某种(量子)纠缠生发出来的”涌现“。从verlinder的论述引力是一种信息熵力的那篇paper,到最近一些研究认为时间是量子纠缠的涌现,到最近看到的paper说“时间箭头”的不可逆是因为量子纠缠的扩散等等,都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导向。 而人的意识自然也是一种纠缠结构下的信息。我个人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个方向上的思路也许能够把黑洞,引力,量子力学,甚至哲学方面的一些困扰人们很久的疑问联系起来提供一种解答的思路,虽然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详细叙述清楚。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有趣的思路。 回到电影。无论如何,在2000年后,在某个如梦似幻的空间和时间里,David和他的妈妈度过了最快乐,最美好的平凡一天。 再说机器人与人性。且不说几乎完全就像个人类小男孩的David, 哪怕只是剧中2000年后的后现代AI,给人的感觉已经非常的有”人性“(虽然或许只是人性中好的那一面),而全然不像是在冷冰冰的程序和指令指导下行动。于是,还是那个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机器人和人类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还很少有人在这个方面的回答能比图灵测试走的更远,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则也是绕过了这个问题,直接用圣典和戒律的形式划开了界限。我当然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匹诺曹是对David的一个非常好的象征。David一直默念着“我不是木偶,我不是机器人。我不想当木偶,我不想当机器人,我想成为人类”。原因很简单,因为似乎所有人都认定,只有人类才拥有”爱“,才能”爱与被爱“,他只是想更多的被妈妈“爱”而已。机器人如何才能成为人类?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必须先回答之前的那个问题。可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就连蓝仙子也不知道。 可是真的只有人类才能”爱“吗?制作出David的博士和他的团队,把蓝仙子解释为“人类对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幻想”。他说,这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最大缺陷,又或许是人类最大的才能。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拥有了想象和追逐梦想的能力,才能把不存在的东西制造出来,或者是制造出某种近似的东西来代替。人类拥有欲望,人类拥有梦想。可谁敢说,David想被妈妈爱,想变成人类的这件事情,不是欲望和梦想呢?谁敢说,David就真的不懂“爱”呢? 或许,人类的情感是神经网络中电流构筑的信息和波包,机器人的情感是电子芯片网络中电流构筑的信息和波包,他们的唯一区别只是“材质”,“媒介”或者“载体”的不同。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车和乡村土路上的汽车都是汽车,铜钥匙和铁钥匙都是钥匙一样,只是这样思考的话,如果铜钥匙拒绝承认和接受"铁钥匙是铜钥匙"这个观点倒也没法反驳(笑)。 其实讨论这个话题一下子又想起了《雨天的爱丽丝》。那么借用一句话—-- 人类的天国和机器人的天国相邻吗? 《超验骇客》 首先,关于设定方面。当然,你可以提出无数剧情上的质疑,诸如”那种电磁屏蔽的守护天堂真有那么大能耐?那世界上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也有电磁屏蔽的场所啊“之类的,也可以质疑上传意识是否可行这部分(关于上传意识,这里有一篇文章做了更详细的探讨《将你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也许永远不行》),但是我一般都是采取”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的态度,这次也是如此。 其实我看完了以后满脑子的阿瑟·克拉克。 一方面是因为,纳米机器和纳米重组的神奇高科技表现力,让我脑内回想着”高度发达的科技初看与魔法无异“这句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接受了纳米重组和修复的人类,可以被纳米机器控制的人类,直接让我想起了克拉克在《童年的终结》一作中对人类进化的新阶段的猜想——人类抛弃个体,让每个人,每个大脑成为一个元件,成为一个更大的超级大脑和超智慧的一部分。虽然《超验骇客》中的人类还比较具有妥协性和实验性,一般情况下还能完全或者部分作为普通个体活动,特殊情况下由集体意识(超验骇客)接管,共享集体意识和智慧。 《超验骇客》剧情主线本身几乎可以归纳为主角二人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棒的,原因就是那朵向日葵。 那朵守护天堂里枯萎的向日葵盛放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被救赎了一般。这个结尾和开头照应的地方无疑是加分的点。上传的病毒几乎毁掉了所有的在”超验骇客“控制下的纳米机器,唯独在他们两人建造的有强大电磁屏蔽的”守护天堂“里,随大气流动随雨水播撒而来的一部分纳米机器”存活着“,或许其中还带有”上传“后的两人的意识。 让纳米机器接管地球,听上去固然恐怖。在纳米机器能够净化环境,拯救地球这点上,卡斯特博士并没有食言,守护天堂里的那朵向日葵,接触了含有纳米机器的雨水,后神奇般地复活,又重新绽放就是这点的证明。我深信博士一直是爱伊芙琳的,而他所做一切并非出于野心和控制欲的主导,不然他根本没有必要明知伊芙琳携带着毁灭他的病毒还要为了保护她,让她以某种形式”存活“而上传她——而且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背弃当时两人一起想要追逐的梦想。可是伊芙琳却在梦想的门前害怕了,她害怕而且无法接受被纳米机器部分或者全部掌控的人类的这种图景,而且几乎所有的世人也还完全没有对这一点的思想和伦理准备。 这种“新人类”是否还是人类呢?就像现在还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回答阿瑟克拉克一样,也没有人能够回答超验骇客。究竟人类的进化是否到了某个阶段必须抛弃”个体”,同时也抛弃个体的欲求、情感、梦想等等东西,才能变成更伟大,更超越的存在?(星童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引爆核弹,联合起来可以让行星的内核爆炸摧毁行星)现在距离得出答案可能还需要很久,可能也没有谁对谁错。但是无疑,世人对卡斯特博士和超验骇客接管和试图改造的未来,完全没有准备好,不要说接受了,遇上强烈的抵触也是必然的。 其实谁对谁错,波浪中的浮萍是无权评判的。博士和他们两人的梦想或许只是生错了时代,过早地诞生在了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世界上吧。可能性依然残留着,爱也并没有消逝,看,那重新绽开的向日葵,听,那句爱的誓言—-- 相信我们的”守护天堂“
Comments
近日由于一些因素的推动,推完了搁置了大约2年左右的素晴らしき日々。当初草草玩完由岐(和柘榴)第一章的Ending之后有一种很多台词和内心产生同质性震荡的疑问反而暂时搁置了。不过当时因为这个Ending,因为颇多的引用和致敬,接触了黑塞的《荒原狼》。但终究因为浮躁的心境等问题只是随手翻阅,草草读就。而这次推完素晴日之后整理了心情去仔仔细细字字句句读了一遍之后觉得文字的触感明显不同,觉得这是本需要一路跟随一边读一边细细思考剖析自我才能体会到最深共鸣的书。 阅读过程中,时常感觉仿佛在读自己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我借由它的口,说出了很多我自己的思想中混沌未分的话语。其实越发觉得很多“经典之作”和“大家之作“之中,那些名作之中很多都具备这种共性般的魔力,这或许就是他们被大众最终评定为名作并流传的原因之一。然而本书中则格外如此。才疏学浅的我或许根本无权评价这本或者这类书(对这类书的阅后记录和整理或许更适合做书摘而不是评论的态度来面对) 由于书中大段大段哈里对于自己的残酷剖析(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对自己),我也跟随着哈里一同解剖自己,走过了自己内心的地狱,矛盾的螺旋,混沌而激荡的黑海,然后了解到了如何更好的和收音机里的音乐相处,如何更好的玩这场人生游戏。——先学会认真对待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嘲笑其他的。我根本无权也没必要超然到不朽者的层面去评价生活,而不朽者也只是看着,只是发笑,并不评价。 这部作品,这些文字通过将混沌凝练成话语,用有外壳的答案解答了很多疑惑或者还没有完全凝练成型的想法。这并非完全形而上学的哲学讨论,而是在语言中实践了哲学,形成了某种态度和处事方法。 记得有人问过我,哲学有什么用;我现在的答案或许是,哲学能 解答一些精神上、思考上的的困惑,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相信也容易看出,我大体上同意将哲学看做一种”疗法“的方案。(当然哲学使用不当,也有加重困惑,制造空想困惑的可能) 回到《荒原狼》,里面关于”把人看作为一个整体是实验性的方案“,“人的躯壳里的无数灵魂”,“人性与兽性”,“神圣与不朽”“社会国家信仰”“中庸和极端”之类的观点和辩论无不发人深省,但我认为最精彩的还是魔剧院里的那段(任谁都会这么认为也没什么意外的)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全面图画剖析。 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它点拨了一种道路,提供了一种疗法。 收音机把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毫无选择地扔进各种各样的房间达十分钟之久,扔进资产阶级的沙龙,扔进阁楼,扔到闲扯的,大吃大喝、张着嘴巴打哈欠、呼呼睡觉的听众中间,它夺走了音乐的感官美,败坏了音乐,抓破它,给它涂上了粘液,然而却不能毁坏音乐的精神,与此相同,生活——即所谓的现实——毫不吝惜美妙的图画游戏,紧接着是亨德尔音乐会,音乐会上举行了报告会,介绍在中等企业中如何隐瞒账目的技巧,它把美妙的交响乐变成令人厌恶的声音,到处都把它的技术、它那忙忙碌碌、粗野冲动和虚荣心横插到思想和现实,交响乐和耳朵之间。整个生活就是这样,我的孩子,我们只能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是笨驴,就付之一笑。 …… 象您这一类人根本无权批评收音机或生活。您还是先学习洗耳恭听!您先学会认真对待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先去讥笑别的东西!难道;您自己就比别人做得更好,比别人更高尚、更聪明、更雅致? 您还是理智一点!您应该活着,您应该学会笑。您应该学会听该死的生活的广播音乐,应该尊敬这种音乐后面的精神,学会取笑音乐中可笑的、毫无价值的东西。完了,要求您做的无非就是这一点。” 读完的时候是晚上11点多在麦当劳里,走出麦当劳,感觉四肢充满了活力,但并不亢奋也不激动,是一种平静的愉悦感和顺畅感。 回住处大约10分钟路程途中,觉得阴天的高积云覆盖的夜空上方的星斗,即使看不见,也仿佛在向我吐露着许多奥秘。(当然,这和Camus《局外人》中的“我”在临刑前的牢房中看到星空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又走了几步,抬头一看,火星居然从云层的缝隙里钻了出来,明亮地闪耀着;又走了几步,大角星也探出了头。这让我的心情棒极了,发自内心地想微笑。此时对面走来一对情侣,诧异地看了我一眼,不过我并不在意。 火星和大角星在云层里时隐时现。我没有继续加重劲椎的负担,保持抬头试图去发现更多缝隙中能看到的星星,我觉得的这样就够了。耳边响起的是关联性并不是太大也不算糟糕的《夏の大三角》,不过这并不影响兴致,因为我知道牛郎织女天津四也在头顶上冰凉地舞蹈,在云层的上方遥远的宇宙里。 是的,要学会幽默。虽然过去的很多时间淹没在了混沌之海中,做了很多或许错误或许正确的决定。可现在我觉得面对我所有的虚度,勤奋,虚伪,真诚,伤害,温柔,失去,获得——这所有的一切都能坦然接受,不对它们板起脸孔严肃认真,也不会高估或者贬低它们和它们所占据的时间的价值。 其实并不是这部作品和荒原狼让我这样的,其实明白自己早已是这样的人,只不过没有将其化作语言来肯定这点。没错,其实我不知什么时候早已决定了不应该过多评判生活,从生活和这个庸俗不堪的世界中试图剥离自我。大概不知何时开始认为,只有在世界之外才能评判世界,给世界注脚或者量刑,正如一个理性无法做到理性地研究自我一样。 我想现在自己一定能更好的欣赏收音机中扭曲和充满噪音的音乐。没错,先学会洗耳恭听,重视那些值得珍视的,将另外的一些东西付之一笑。这样或许能更好的面对这个人生游戏,做一个更有趣的棋手。直到能成为不朽者或者不能,回归稀薄的寒冷的星空的世界,再来对这个世界做定夺和评论也不迟。 蠢蠢逐利的资本市场和吸血的特权阶级也好,自扫门前雪平庸安稳的小市民也好,评判所有这些东西的意义和价值,讨论他们的正确与错误与否,对我来说其实都不如彼时头顶火星和大角星的捉迷藏游戏给我带来的愉悦重要。当然,偶尔我也需要去魔剧院消遣一下,消遣一下自我的灵魂。 题外:
最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在公汽和地铁上用手机读书(or anything),移动端真是太便利啦,只要保持有电的话——当然,最好还能有个座位。电子书用多看阅读之类的app不但可以随手做笔记和标注,还可以同步按照格式导出到evernote之类的笔记本。而且还可以一边看一边听音乐,读累了还能上个网刷个微博开个LINE发个微信聊聊QQ啥的……不——总之也能在漫画,GALGAME,动画之间切换,只需要手机和电池。连一直对纸质书抱有特殊感情的我都开始怀疑我会不会也会在未来彻底抛弃纸质书啦。 至于为什么非要在公汽和地铁上?不知为何在自己一人的空间里反而会隐隐觉得躁动不安想四处走动。反而在人群里,我更能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或者说切断想与外界联系的躁动。这也是某种不大健康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吧:) 顺便一提,这次读Steppenwolf的时候基本上是手机开着多看,虾米app听着素晴らしき日々的OST里的四首曲子:小さな旋律,夏の大三角,主よ、人の望みの喜びよ,夜の向日葵 读的,感觉契合率颇高。(虽然有一些部分是读买的实体书的但是最后还是完全倒向了电子书) 他不说假话,不说多余的话。不追求金钱,地位,甚至爱情,你甚至可以说他毫无出息,毫无追求,毫无梦想。
他忠实于对玛莉的身体反应和生理欲望,却对玛丽“愿不愿意和我结婚”的询问报以”结不结都可以“的回答。 雷蒙问他,愿不愿意做他的朋友; 他对雷蒙说,做不做朋友都可以;而正是这个做不做朋友都可以的雷蒙,这个对忠诚的狗说成“不值得为其花钱的贱货”的雷蒙,把他带入了与阿拉伯人的纷争,并且导致他杀人和被判刑。 炽热的太阳下,仿佛着了魔一般,在天火倾泻而下的感觉中,阿拉伯人手中小刀的反光让他觉得躁动无比,无法忍受;他开了枪,又对准尸体开了四枪。 劝他忏悔的神职人员无法说服他动摇,悔过,请求上帝的宽恕,哪怕是相信上帝的存在的可能性,他只有一个回答:“不”。 辩护律师觉得他不开口对他的审判辩护更有帮助。他觉得为他辩护的律师,所有的人,都是在把他本人抛开处理他的案子,他的意志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不愿意做虚伪的掩饰,矫情的辩解,说违心的承诺,委屈的悔过,甚至还有人搬弄着他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来证明他人品的败坏。审判人员最终“认定”他毫无人性,穷凶极恶,对他判处死刑。 他承受着荒诞的法律条文,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世俗观念对他施加的"精神暴力“,却能疏离地仿佛事不关己地冷漠观看笑剧。 在监狱中他仿佛作为一个旁观者思考着自己的死刑和上诉,甚至是带着看自己的躯壳演木偶戏的心态。或者说仅仅是抓住了这些念头在做思考的游戏,而并不真的在意”上诉“的结果。 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对指导神父的告解后,在死刑之前被安排对神父的告解时,对眼前的神父,他既愤怒又怜悯起。 他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被判了死刑,只是早晚之别,有朝一日,无一例外。他看透了所有虚无的花招和虚伪的伎俩。 “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他懂,他懂吗?大家都幸运,世上只有幸运的人。其他人也一样,有一天也要被判死刑。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而被处决,这有什么关係呢?萨拉玛诺的狗和他的老婆具有同样的价值。那个自动机器般的小女人,马松娶的巴黎女人,或者想跟我结婚的玛丽,也都是有罪的。莱蒙是不是我的朋友,赛莱斯特是不是比他更好,又有什么关係?今天,玛丽把嘴唇伸向一个新的默而索,又有什么关係?他懂吗?” 然而在牢房中面对死刑之前,在充满信息的星斗之夜中,他却仿佛获得了一种宁静的解脱。 “他走了之后,我平静下来。我累极了,一下子扑到床上。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满天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音一直传到我的耳畔。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狠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狠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面对死亡,他明确了没有任何东西对他来说是重要的,生活中一切强行附会的意义、价值、道德在他眼中都如此荒诞,不值一提。甚至也包括自己的生存或者死亡。 这个世界的一切仿佛都与他无关,他在世界的棋局之外,冷漠地看着,甚至冷漠地看着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躯壳。一切在他眼里都如此荒谬,如此虚伪,如此扭曲。他人的一切,甚至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对于自己来说都像地狱一般。 他就是局外人“默尔索”。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的精神痛苦,源自于和世界的割裂 ———————————-- 现在来写这篇无味素描文献给很久以前的夏天读完的这本书,也算是一种对荒谬的反抗。那时我刚刚搬到一个新住处,并不知道自己将要(在时间方向上)踏入一场炼狱之火。这本书到晚些时候来看,一定会位列影响了我三观的那几十本书的目录之中的。虽然我(已)不倾向于寻求这种消极的反抗。 巡禮是孤獨的。 即使是古代的朝聖者A在巡禮路途中結識了旅伴B,其實他們在精神上仍然是孤獨的。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A-B的模型建立的,而是通過A-神-B這樣的鏈接。 很少有人意識到,付諸純精神狀態的巡禮比付諸肉體的巡禮,其道路更為艱澀。 上下求索,在思想的湍流中幾近溺水的時候;亦或者你需要逆流而上,乃至否定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甚至未來的自己的時候。 有時人并不是害怕同流合污,而不願邁出腳步。有時人單單是因為害怕邁出腳步而不願邁出腳步。因為選擇實在太過痛苦。如果你能做一個光子,用目的論的角度,在虛時間上探測所有的路徑,一瞬間做出極值的選擇,這某些時候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幸福。雖然你大概失去了所謂的“自由”和“自由意志”。 前文曾經敘述說,思考是痛苦的。現在想說,爲什麽思考是痛苦的呢?因為思考往往意味著做出選擇,從本質上來說,這是選擇的痛苦。任何一個選擇都意味著你在失去對立面的那種可能性。 患得患失是什麽意思呢?除了意味著失去已有的東西,在我看來,或者說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擔心失去可能擁有而還未擁有的,那些可能性。 如果我看上去是在自我毀滅,那麼我並不會為之而感到後悔。 不會為自己彎曲的道路和逝去的時間而後悔。 自由需要付出代價。而生命永遠輕如鴻毛。有的時候,完全的自由的代價或許就是孤獨吧,最真切的孤獨。只有當你不再被任何預設的,外加的的思想和價值觀所包裹,你才真正自由。那時你自由得一無所有,深知自己與他人之間不過是平行線。此時你得捫心自問,你真的想要那樣的自由嗎,你真的能達到那樣的自由嗎?在物理學中,放棄一些自由度,才能建立與另一個客體聯繫的方程式。完全的自由度或許意味著……沒有被確定存在? 貫徹自我,有時就是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因為人的力量太過弱小,多數時候無法強迫環境與你共振。那些強迫環境與自己共振的人,遑論善惡與否,多數成了響噹噹的“大人物”;那麼一般而言,如若你不選擇和環境共振,有時就會像一顆從高速運轉的機床上彈飛的螺絲釘一樣。不然你就只能被車床磨平打造成標準件,成為毫不扎眼、人畜無害的環境和背景的一部份。 突然想作一個思想/哲學的狂想。 如果說,時間是量子糾纏的湧現,對於外部觀察者來說不存在所謂的時間和變化的話——那麼所謂的改變世界,是否就更像是走出去,到世界中去;去讓自我和別的客體——人、物、系統和組織——建立聯繫,從而產生某種量子的糾纏,然後去用自己的觀測,自己的所謂自由意志(假設這個自由意志不是某種量子糾纏的湧現實際並不完全自由的話),去讓世界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變化,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坍縮呢?而在這種變化中,我們感受到了我們每個個體主觀經驗中的“時間”。如果世界不為我所動,我亦不為世界而動,時間就仿佛停滯了一般,這也是人們常常會去述說的一種主觀感受。 如果同時有別的所謂的自由意志在讓世界按他的所望變化,那麼剩下的無非就是意志的比拼了,看誰強烈而已。在這個部份他比你強烈,那麼這個部份的系統演化更接近他的期望,在那個部份你比他強烈,那麼那個部份的系統演化更接近你的期望。然後把這個系統擴展到多方的,無數個所謂的“自由意志”參與的模型中。 從這個角度看待世界也會很有趣。 近日終於徹底仔細看完了這本以前總是隨手翻翻,雖然對其中的一些句子印象深刻但始終因為惰性和集中力等問題沒能完整感受和體會的書。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會讓人認真思考很多東西的意義。 然而我難以評價也不夠資格評價這本書,而且甚至不用過多去解讀這本書。 因為毛姆筆下的句子本身就已經這麼睿智,洞察力如此深刻,把人生的很多深刻道理隨手鋪陳在紙上,他已經把問題說的相當清楚了,而讀者不再需要去解讀太多了,只需要對指明的東西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從思特裡克蘭德身上,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當然我只是個半吊子,而思特裡克蘭德這個男人具備比一般人更多的勇氣,決心;也比我們更加不在乎那些條條框框對人的束縛。也許只有這樣的人才更容易變得偉大,不成為某個極端,你也許永遠無法達到某種東西的極致;當然,並非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是瘋子,狂熱者,流氓;這取決於你對偉大和瘋子的定義,取決於你所服務的價值觀。 當然,我在一些問題上並不會如思特裡克蘭德那樣,也不希望變成這樣——他在這點上的確是偏激的:他認為女性有靈魂是一個幻象。女性是他享樂的工具,是他索求的自動應答程序。但是你說他偏激,說他是個混蛋?他不在乎,你說去吧。 在美麗的太平洋中央,美麗的塔希提島,那個他和愛塔的世外桃源或者說伊甸園里。 在哪裡,名為愛塔的美麗東方少女給了他夢寐以求的異性關係。她默默付出,默默承受,而很少索取和成為他的枷鎖。在哪裡,晚年因麻風病而雙目失明的他,甚至被土著社會拋棄的他,終於描繪出了一直在內心折磨他的某種偉大的美——某種混沌而善惡未分的原始力量——,通過自己的手展現了出來,然後他終於慘死于麻風病。 然而,這一切結果或許都比不上他找尋它們的路途的價值,他將美從混沌的神之神殿中創造出來,然後又蔑視著自嘲著親手將其毀滅。世外的伊甸園也終將腐敗。 我想,毛姆並不是想以思特裡克蘭德來斥責俗世中所有的”六便士“都是毫無價值的。 有人追尋六便士,有人追尋那虛幻的月亮;重要的是經過思考后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且堅定且得到滿足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且不為選擇而後悔。 於是恰好看到了這本書的討論,引之 月亮象征崇高而需要仰望的精神追求,亦即夢想,時常看似太過虛幻。六便士是當時英國最小貨幣單位,代表著平庸而低俗的現實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於奔命?還是為仰望心中那輪明月而有所放棄?』 於是僅僅摘抄一些印象深刻,發人深醒的段落,最多是針對一些段落做一些小小的感想——真希望我不會把全書都複製粘貼下來。這些句子不一定與主旨——如果有的話——緊密相關,但是無疑富於哲理。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以下的摘錄更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眼中的月亮和他人眼中的月亮畢竟有所不同。而且對於打算讀它而還沒有讀的人來說,也許沒有這個必要;對於永遠也不打算讀的人來說,也許反倒可以用來滿足一下好奇心的誘惑。
原諒大段大段的摘錄,因為它們實在是太美妙,太冷靜,太深刻。 國,高牆聳立,戈口守其地; 《說文解字》: 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而漢字簡化后,”国“則更加無趣和世俗:高牆護衛,守金玉與其中罷了。誰的金玉?統治者的,最早的發迹者的。
可見,國本身就是一個敵對的概念,這不假。而且最初也是統治者或者權利者爲了守護自己的利益,財寶而創造出來的,可以說,其起源一點也不高尚,也並不和平,是刀戟和城牆,鮮血與佔有的搏擊。 然而,我們常見,歷史上各國也常見—-- 統治者常常利用“國”這種概念,來操縱民眾 他們常常教會你一種恨,然後告訴你,這是愛。 沒錯,我說的就是“愛國”,以及這種狹隘的“愛國”在各國官方途徑中出現的形態。 其實我更贊成,廣義上的國的概念。 他們居住在一片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文化,共享著一些共同的強有力的情感模式。你會發現——這個概念更像是在談論“族” 春秋戰國數個世紀,一時間小小的土地上出現了百十個“國”,那麼哪個是你口中的“國”? ——那麼我們寧願不要去談“國”,至少也來談談民族,乃至我們作為人類這個物種的事情。 當然,只要我們還不得不爲了生存,爲了生存本能互相搶奪互相傾軋,那麼一切都更像是癡心妄想。
|
Author : Phaer.C总之人都是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的吧? 存档
July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