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se I Debate
首先从工作上的一些问题谈到人生终极目标。这是因为如果要向他解释对于现在工作的态度的话,无论如何也要谈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的东西才行。
我问他的人生目标时,他开始只提供了一张人生路线图,比如作为会计工作若干年考会计师,然后进入财务高层,某个公司权利高层等。
最后他总结出就是赚钱,享受更好的生活。我问他是否是一个物质主义者,他同意这种说法。
而我的则是很明确地指出我的终极目标就是纯粹极致的探索,求知,对好奇心的满足。一方面是对世界客体的,物理终极定律乃至哲学的终极探讨,另一方面是关于人这个主体的,即类似一种物哀(参考本居宣长的《日本的物哀》)体验。观察和触摸细腻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世间万象,感受微妙而真实的人性和情感,形成移情,提炼成自己的精神满足(体会和享受物哀)。这种精神体验和触摸世界的探索中,自然也包括了对家庭的欢乐,与至爱之人的幸福的体验的珍藏这种俗世普世价值。
工作如果限制了我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阻碍。所以需要寻求能让我达成目标的工作,或者寻求可以达成目标的生活方式。
他把事业和工作成功定义为一种个人目标,而我则认为现在委身的工作只是支持我追求自我目标的支柱,一种工具与手段。
就精神主义目标与物质主义目标的辩论。
首先,我将自己归类为现实主义梦想家。
虽然对于终极目标认识得非常清楚,但也清楚地认识到物质现状对于精神追求的束缚,明白脚踏实地,不脱离现实的重要性。
同时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任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即使还未认识到是何处有何种局限性,但只要认识到自己思想和言论的局限性的存在这种探讨就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也许以后的自己会指出现在的自己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到底是何处,但现在只要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永远是存在某个横截面上的局限性的就可以了。(这或许是从辩证主义的思考方式演化而来的)
而这种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不断突破这种局限性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探求与求索的过程。
A观点:由于要借助物质,所以精神目标是掺杂物质的这一论点。
C辩论:需要区分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物质是手段,不是目的。目标是终极的精神追求,精神目标。即使过程中使用了物质,断然不能认为目标就掺杂了物质。
A观点:物质严格制约和限制精神追求,应以物质追求为实际,为本。
C辩论:我认为精神追求与物质成功不矛盾,物质只是作为手段。(可以举很多精神上的大师的例子)
我认为关于成功的定义,关于目标达成的与否,成功与否,应该以各自的信仰为定。而这恰巧是两种平行的信仰构架。没有一个凌驾于万物之理之上的神去评判对错。
对于他指出的物质追求到具有一定基础后可发展为追求精神,我认为这与追求精神并不矛盾并给予肯定。
然而他有一种倾向,即从自己的信仰体系出发去评判精神主义追求者的成功标准,我试图指出的是,这是公允的。
应当以各自的信仰为标尺去衡量各自成功与否。
忠实于自己的目标,笃行了自我的信仰就算成功。
然而就算在物质上不成功,即使29岁饿死街头,作为自己定义的追求如果达成,也应在某种意义上被判定为是成功的(虽然未必是世俗的)。
事实上也有很多人生前流离失所,乃至食不果腹,但其所创造和追寻的东西在其身后化作瑰宝,熠熠发光于人类文明的成列室。
这类精神主义意义上的伟人并不算少;
当然也有很多一并取得了物质成就的精神主义伟人。
然而无论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判是否成功,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追求,个人的信仰和价值体系。而不是用世俗的或者大家目前通用的"物质的”标准去衡量。
这里要展开来去为精神追求做一下辩护:
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交换。货币与黄金的本质是一种等值替代物,财富是什么?财富本质是一种生产能力,或者交换能力。黄金被选取作为财富的象征,自然与它本身的一些适格者的性质有关——单质化学性质怠惰不易与常见物质化学反应而变质,物理特性易于加工,产量相对稀少等。但他们只是人们或者政府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把戏,经济活动中一种人人都欺骗自己其代表着无穷无尽的交换效力(满足我们欲望)的空头支票。在极端的假想情况下,所有人同时拒绝承认纸币的价值,或者有一天我们在太空中找到一颗由纯金单质组成的行星时且人人都有开采的手段时,那么有些人视之为命的东西,公认的价值的交换信用物,就会贬得一文不值或是成为废纸废物。金,或者货币本身,就像是被人强加上某种价值的可怜的傀儡。
私以为精神追求在这点上显示出某种优越性,人都是要撒手西去的,反正大家最后都会死。生前积累的物质财富或者钞票即使流传下去也将与“自我”无关,仍然只是作为没有灵魂和内涵的交换等价物,仍然只是一种人人都催眠自己相信它代表价值的催眠游戏;唯有自己在世时的美德,在世时的精神,思想,记忆,才能带着“自我”的印记,“自我”的记忆的存在流传下去,点亮后人的心灵,变为繁星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乃至被永远传唱下去。
或许这些东西也会被遗忘,或许这些星光也会陨落;但至少,他们曾经存在过,作为承载着曾经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的意义的东西而持续存在过,亦或许它们已经分散到每个被感染的人心中,成为了某种属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归宿。
C观点:
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能相互转化。
几个不恰当的例子:对物质追求的人最终突然明白是为了某人的微笑与幸福而去追求时,变为精神主义者。对精神追求的人突然觉得自己是因为占有触摸一切的物欲而非探索精神时,某种程度上又成为纯粹的物质主义者。那么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投影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个比例问题了。
A疑问:
那么精神追求者和物质追求者,是否只是不同侧面,说法和表达方式不同,只是无意义的思辨游戏?(如果是如此,那么精神追求将无法从物质追求独立出来,即被同质化以失去意义。
C观点:
精神与物质追求即使在上层的神(如果它存在的话)看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对于我们这些低层的人仍是截然分开的。就如同能量这个看似虚拟的东西,势能和动能虽然同属于能量,但区分开两者显然是有意义的,在生活利用的层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
C观点:语言和说法,以及包含在背后的概念是重要的。区分物质和精神这样的概念,维持这样说法和概念的独立性是重要的。
因为逻辑和意识形态,语言模式等决定我们的思考模式和概念形成模式。
考虑让历史重演,因为因缘巧合,假设最初的人们用4这种形状表示1,用1这种形状表示2,那么今天的1+1=2将表现为4+4=1,然而二者背后的逻辑关系却并未改变。它仍是在叙述和规范着我们眼中1个苹果和1个苹果放在一起等于2个这种逻辑现象。
但如果假想一个量子力学干涉现象主导宏观现象的宇宙,是否会衍生出完全不同的逻辑概念呢?(我们无法否认一个物理常数和物理定律与我们现在的宇宙相悖的宇宙的存在可能性,唯一的问题是那里是否还适合我们生存,是否有能孕育出作出这样的思考的意识的条件,这里又可以牵涉到人择原理或者多宇宙理论了)我们压根不会形成1+1=2这种本质性的概念!我们不知道,由于我们只能看到两个物体间的干涉现象,我们的逻辑概念完全可能会是"1+1=10%概率的1+15%概率的2+30%概率的0+..."这类我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
甚至,可能无法产生和我们今天心中的加法等效的逻辑概念。因为在那样的宇宙中,或许没有今天我们称之为加法的简单类比。
另谈谈和意识形态相关的例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二维宇宙中无三维宇宙中所谓“上”这个概念,也无法衍生出上下,升降,沉浮等逻辑或语言概念。而且上升,攀升这种意象的形成是与重力即引力的存在有着内秉联系的。如果没有重力,那么即在"上下"方向上不具备任何的区分度,没有哪个方向会是优势的,或许便不会形成向上,向下这种意识。
这里可以牵涉到如果我们可观测的宇宙只是类似于一个水中的小气泡这样的特殊区域的假想(根据宇宙大爆炸和暴涨理论)。当我们得知我们的定律乃至物理常数都只是特殊的值时,会对我们的逻辑概念,意识形态产生什么样的冲击?
这里涉及到的根本问题在于:逻辑是现象的还是本质的?是本来就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思维意志为转移的,还是是随物理定律一起诞生和改变的?如果宇宙真如三体X里那样是一个十维空间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明确了这个观点后,回过头来看,所以我们需要用“精神”和“物质”这样的区分的概念去规制,去清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有点类似于解开缠绕打结的线的一种游戏。
A观点:体验他人情感的物哀观的质疑。 对于悲哀痛苦一类负面情绪的体验问题,普通人的观点是只要快乐,不想要痛苦和悲伤等体验。
首先,以情感体验为例,这种收集并不是限额的,”收集满80次完成任务?“,而是每一次都是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一次等激起心中不同的共鸣。你甚至无法为它订下一个量:观察体验3000人的人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目标是可笑的。正因为每一次情感体验都是独特的,决不能放弃其中的任何一种,使体验失去完整性。如同一系列的藏品,缺少了一件都会是不完整的。缺少了负面情绪的物哀必然是不完整的。另外,你的情感并非我的情感,而是我去观察你的情感、你的精神状态并非我的。你的泪水欢笑痛苦失意,理解其中的细腻感受到共鸣,感受到其中的人性之美,产生移情后,才能产生”我“的精神充实;当然,我可能因为这种精神享受而产生快乐这种情感,我也可能因为与精神上与信仰相悖或者矛盾而产生痛苦这种情感。情感是精神或者意志的下级装置。是现象级的。这里的“你”可以是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可以是各种作家和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同样可以为他们的人性他们的情感而唏嘘从而获得体验和收集的精神满足感。
C观点,精神充实的状态某种意义上是高出于各种情感这种生物化学现象的一个层次的,精神提炼出理解后,发出指令根据信仰和精神状态等产生情感,精神甚至可以发出指令,释放相应的物质控制和抑制情感,反过来情感当然会反馈给精神,将情感状态的信息提供给精神。
辅例:根据研究似乎有些动物缺少某种情感。但不能断言他们没有精神。
A疑问:关于精神追求的量的问题,如果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精神追求者会如何?
比如,“啊,我还有好多都不知道,都不懂就要死了好不甘心”这样的诘问。
我觉得这个很好回答,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与浩瀚宇宙的无限未知,无限等待探索,体验的事物相比,人一生所能获取的体验是根本微不足道的。无论多么充实,由于人这种生物短暂的寿命以及受制于大脑结构的智力理解能力,即使与人类短短的万年文明史中创造的待求知待探索体验的事物比,仍然可以断定是有一个根本微不足道的的接受比例极限的。所以还不赶快抓紧时间?多少也多体验一点。
正因为如此,极致的精神追求者注定是无法达成夙愿而不幸的,但也注定将因为追求永远不会终止,满足好奇心的未知永远不会枯竭而幸福。其实极致的物质追求者也是如此,人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根本没有能力对浩瀚的宇宙恣意投放自己的物欲,他也将永远痛苦而幸福着。
对于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绝对的标尺是不存在的,因为两者都有着近乎无限的上限。而只有自己定的某种标杆。而正如给自己订下赚3000亿的目标的物质者若穷尽一生只赚来200亿;正如打算读完大英图书馆,写下百本著作的人穷尽一生只读书数千本,成书十来本一样。你很难说这样的人为标杆有什么样的意义。
但,信仰和目标已经在穷其一生的战斗中,通过其行为得到捍卫和诠释,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已经达成,不再需要更多的证明了。
A观点:精神追求只顾“自我精神满足”是否应架设到对人类有益的标准下来评判?
C辩论:
1.首先,信仰可以是追求精神时同时对人类有利的,这样当然很好。
其次,信仰可以是追求精神时同时并不一定对人类整体有利;
这两者构成追求精神的完备集(情形换成追求物质其实也一样)。如何选择取决于自己,没有神来评判那种对哪种错。虽然公众可能偏向前一种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正确的,必须达成的看法。而信仰的达成只取决于自己,人是一个个体,首先应服从个人信仰,其次才是考虑人类利益。从人类利益出发而牺牲个人信仰和情感的殉教者,或者所谓英雄般的救世主,多多少少在人性上是有某种扭曲的。
2.其次,假设一定要在这个标准下评判:那么,追求精神的结果,可能对全人类有益,也可能对全人类有害,两者常常同时产生。
我们有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伟大作品,感召后代的思想千年,推动人类的进步,构筑现代的文明;然而随他们的智慧而来的也有枪炮,战争的残酷,原子弹,被政治目的和专制等利用的文字和艺术等等。再,追求纯物质(后来他自己也承认这不大可能存在的),假设存在,也是如此。假设某人为了私欲敛财,为了搜刮利润修建的铁路,开垦的田野和荒山,也可能反过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是一种促进。
Phase II Lecture?
他提问到,精神是什么?这其实是哲学的本原问题了。
精神是某种判断的程序和自行判断的算法终端吗,他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决定我们如何反应和行为。他以何种形式存在。他是否就是神本身。
这里将涉及到精神和自由意志的本质是什么的探讨。这里将在后面叙述。
最后对问题作了一次归结,问题化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进而唯心与唯物之间的矛盾。到底是精神,还是物质才是万物的本源?或者采取折中的姿态?可是我们能否在如此基本而关键的问题上折中呢?
于是来稍微对这个问题做一番思辨。
所有人都熟悉的而且普遍至少是略微懂一些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就不用赘述了。
那么现在说说另一面。
首先,精神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意识真的存在吗?存在于哪里?这里就要提到有名的理想思想实验,脑黑箱实验(还有其进阶版的类似意识提炼进行数码存储的版本),即将大脑剥离并使之存活,按照与真实外界一样对脑输入所有必要的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那么脑是否能分辨出自己是被囚禁在实验装置中而非正常的躯体内?答案似乎是不能。
现实和梦境是否可以分辨?意识在其中的作用是?
庄周梦蝶,碟梦庄周。究竟哪个世界是哪个世界的梦境,哪个又是哪个的真实?
而量子力学似乎加强了观测者的地位,为强人择原理提供了某种暧昧的证据(多宇宙解释与之也相关)。
如果更进一步:做以下思想实验,如果一个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都被切断,那么他的大脑里的意识是否还存在?
如果存在,一个盘子在他面前摔碎这个事件,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物质与能量基本等效,于是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物质归结为能量。这件事情怎么理解呢?我们有办法解决一个具有大小的电子的问题吗?没有,所以这里让我暂时说他是没有大小没有内部结构的没有体积的几何意义上点,其他类型目前仍没有发现内部结构的粒子我们也如此处理。一个这样的点具有我们所定义的,称为“电量”“质量/能量”一类的东西,这着实令人有些费解不是吗?
那么,你手中的盘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其实绝大部分,比如:99.999%以上都是虚空,只有弥漫的波函数,周围有一些表现为有电量和质量的,却没有大小的点不在这里就在那里但是你不观测就哪里也不在或者说同时在任何地方——原子的很多性质都是由于这些波函数决定的。而原子核继续放大,最后的基本粒子也可以归结为一些没有内部结构的点,或者说这些点所包含的能量(质量)以及这些点与点之间的场能量,99.999%以上都是虚空。
这就是当代物理学提供给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粗略图像,虽然可能我的叙述存在不准确。
你的手不能穿过盘子只不过是概率波包与概率波包的相互作用,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的斥力而已(力,这多少又像是一场概念和感知的游戏)。
所以这个盘子,这个看上去有体积有密度而且很坚硬的东西,我们能否如此描述它——它其实是几乎没有体积的(如果你认为那些基本粒子确实没有体积那么他们就真的没有体积了)而且几乎是纯粹的能量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能量多少类似于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玩具。虚空中可以产生正负能级的粒子,狄拉克之海和负能级,那么能量为0到底意味着什么?真空具有无限大的能量又意味着什么?能量到底是否只是一个概念上的解析工具?
进而我们能认为那个盘子只是概念产生的一个幻影吗?我们的一切认知都间接取决于我们的感官对大脑(意识)的输入,我们并没有实际接触到任何东西?如果一切都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概念或者感觉,那怎么办?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
这就是唯心主义者会非常喜欢的表达。
意识是本源,物质为概念作用下的现象。
而唯物主义者信奉物质是本源,意识只是物质特定的连接组装响应方式产生的神奇现象。
所以我们的科学家在不懈探索,试图探寻更小的物质的结构;在研究和解析大脑,试图去理解意识乃至所谓“精神”是什么。可是我们对更小的物质结构的研究,对意识的本质的研究,或许直到触碰到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触及到宇宙诞生和终结,触及到规范这些的终极定律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Verlinde的一篇很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paper,On the Origin of Gravity and the Laws of Newton)
比如,费曼说过这样的话“我确实无法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为什么自旋为1/2的粒子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这说明我们对它的本质还不够理解”
唯物和唯心像是完全的平行线,各说各话。
到底是物质是本源,还是意识是本源?
似乎谁也无法回答,也没有哪一边能够在现有的条件说服哪一边。
或许这就是为何那么多哲学家都选择用疯掉来继续思考,或者用疯掉来逃避思考。
这就是一个终极问题。
这么有趣的问题,这些有趣的问题,花上点时间思考下,甚至赌上生命去思考下,有何不可?反正大家最后都会死。
Jud.
Extensive Reading http://limiao.net/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