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CA Aria
  • About
  • Blogs
    • Reflections
    • Otaku
    • Worldline
  • Works
    • Writing
    • Artroom
  • Updates
    • Updates+
  • Linkage
    • Guestbook
    • Blogroll

由《超验骇客》和《人工智能》而发的感想和思考

5/11/2014

Comments

 
         首先是上个月和我妈去电影院看了刚上映的《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然后最近又在CCTV6上又看到了Spielberg的经典电影之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我在初中时期曾经看过,但是剧情基本已经全部遗忘并且当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想,所以对我来说这也算是第一次认真看。这两部电影的涉及的主题多少有那么点关联(虽然侧重点完全不同),于是一起记录一下感想。
          首先,我不是文艺青年,因为素养不足,所以我基本不讨论演员,演技,剧情,分镜,摄影,音乐等等等等。我一般只能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说的好听点,最多也就是讨论思想和点子。

《人工智能》

         这部电影的剧情本身其实还是挺感人的,但是如上剧情方面的事情并不想多谈。只谈一些感触特别深的点。
        人工智能全片的氛围,情景,画面整个都透露出很强的艺术感。尤其是David在海底并且最后被冰封到海底的那段。完全展现了斯皮尔伯格的功底。
        2000年之后的世界里,人类早已灭亡,而作为人类造物的AI则延续,发展出了更高的技术文明。或许早期的AI的确如剧情前面提到的:AI没有欲望,没有梦想。可是2000年后的AI却变得很”人性“,很温柔和友善,虽然造型相当的后现代。而永远的小男孩机器人则成了”人类才智的永恒见证“。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那个在被抓走前高喊”我存在“的舞男机器人乔,但是或许David还记得吧。
          能自己把自己缝好的泰迪熊AI,好用到了提供了David妈妈的头发作为克隆还原的材料,然而,技术也是有极限的。剧中后现代AI对David所说的,时空中虽然或许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但一个人的时空轨迹一旦被使用过,就没办法被再次使用,所以克隆复活的人类会在睡着时意识滑入深渊,再也醒不过来,从而死去。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我当时有了两种神棍的思路。一种是,假设把一个人的精神看做一个未知的基本粒子,那么在整个时空中,这个粒子只有一条给定的世界线,也无法生硬的将一个粒子的独立于时空的其他部分在时间轴上进行平移而不改变其他的某种条件。第二种思路就是,人的精神如果是一种信息,那么在人死后,也许信息就回归到了整个宇宙中,扩散开去(假设你的意识是某个波包,你活着时它被限制在你大脑的神经网络里,你死后它失去了这种限制,而又并不会凭空消失,那么这个波包包含的信息也许就扩散进入了宇宙),而一旦扩散开去和环境产生了纠缠之后,重新完整的收集它使它和原来一样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其实生发出去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论题。若要问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也许又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意识和精神的本质是什么。二元论的观点早就已经不是主流。但是有意思的是,最近若干年,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物理学界和自然科学界有一种寻求把信息当做世界的本源的倾向,而时空,物质,能量,以及各种相互作用可能都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某种(量子)纠缠生发出来的”涌现“。从verlinder的论述引力是一种信息熵力的那篇paper,到最近一些研究认为时间是量子纠缠的涌现,到最近看到的paper说“时间箭头”的不可逆是因为量子纠缠的扩散等等,都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导向。
           而人的意识自然也是一种纠缠结构下的信息。我个人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个方向上的思路也许能够把黑洞,引力,量子力学,甚至哲学方面的一些困扰人们很久的疑问联系起来提供一种解答的思路,虽然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详细叙述清楚。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有趣的思路。
           回到电影。无论如何,在2000年后,在某个如梦似幻的空间和时间里,David和他的妈妈度过了最快乐,最美好的平凡一天。
           再说机器人与人性。且不说几乎完全就像个人类小男孩的David, 哪怕只是剧中2000年后的后现代AI,给人的感觉已经非常的有”人性“(虽然或许只是人性中好的那一面),而全然不像是在冷冰冰的程序和指令指导下行动。于是,还是那个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机器人和人类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还很少有人在这个方面的回答能比图灵测试走的更远,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则也是绕过了这个问题,直接用圣典和戒律的形式划开了界限。我当然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匹诺曹是对David的一个非常好的象征。David一直默念着“我不是木偶,我不是机器人。我不想当木偶,我不想当机器人,我想成为人类”。原因很简单,因为似乎所有人都认定,只有人类才拥有”爱“,才能”爱与被爱“,他只是想更多的被妈妈“爱”而已。机器人如何才能成为人类?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必须先回答之前的那个问题。可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就连蓝仙子也不知道。
          可是真的只有人类才能”爱“吗?制作出David的博士和他的团队,把蓝仙子解释为“人类对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幻想”。他说,这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最大缺陷,又或许是人类最大的才能。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拥有了想象和追逐梦想的能力,才能把不存在的东西制造出来,或者是制造出某种近似的东西来代替。人类拥有欲望,人类拥有梦想。可谁敢说,David想被妈妈爱,想变成人类的这件事情,不是欲望和梦想呢?谁敢说,David就真的不懂“爱”呢?
          或许,人类的情感是神经网络中电流构筑的信息和波包,机器人的情感是电子芯片网络中电流构筑的信息和波包,他们的唯一区别只是“材质”,“媒介”或者“载体”的不同。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车和乡村土路上的汽车都是汽车,铜钥匙和铁钥匙都是钥匙一样,只是这样思考的话,如果铜钥匙拒绝承认和接受"铁钥匙是铜钥匙"这个观点倒也没法反驳(笑)。
          其实讨论这个话题一下子又想起了《雨天的爱丽丝》。那么借用一句话—--
人类的天国和机器人的天国相邻吗?

《超验骇客》

        首先,关于设定方面。当然,你可以提出无数剧情上的质疑,诸如”那种电磁屏蔽的守护天堂真有那么大能耐?那世界上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也有电磁屏蔽的场所啊“之类的,也可以质疑上传意识是否可行这部分(关于上传意识,这里有一篇文章做了更详细的探讨《将你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也许永远不行》),但是我一般都是采取”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的态度,这次也是如此。
          其实我看完了以后满脑子的阿瑟·克拉克。
         一方面是因为,纳米机器和纳米重组的神奇高科技表现力,让我脑内回想着”高度发达的科技初看与魔法无异“这句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接受了纳米重组和修复的人类,可以被纳米机器控制的人类,直接让我想起了克拉克在《童年的终结》一作中对人类进化的新阶段的猜想——人类抛弃个体,让每个人,每个大脑成为一个元件,成为一个更大的超级大脑和超智慧的一部分。虽然《超验骇客》中的人类还比较具有妥协性和实验性,一般情况下还能完全或者部分作为普通个体活动,特殊情况下由集体意识(超验骇客)接管,共享集体意识和智慧。
        《超验骇客》剧情主线本身几乎可以归纳为主角二人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棒的,原因就是那朵向日葵。
       那朵守护天堂里枯萎的向日葵盛放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被救赎了一般。这个结尾和开头照应的地方无疑是加分的点。上传的病毒几乎毁掉了所有的在”超验骇客“控制下的纳米机器,唯独在他们两人建造的有强大电磁屏蔽的”守护天堂“里,随大气流动随雨水播撒而来的一部分纳米机器”存活着“,或许其中还带有”上传“后的两人的意识。
         让纳米机器接管地球,听上去固然恐怖。在纳米机器能够净化环境,拯救地球这点上,卡斯特博士并没有食言,守护天堂里的那朵向日葵,接触了含有纳米机器的雨水,后神奇般地复活,又重新绽放就是这点的证明。我深信博士一直是爱伊芙琳的,而他所做一切并非出于野心和控制欲的主导,不然他根本没有必要明知伊芙琳携带着毁灭他的病毒还要为了保护她,让她以某种形式”存活“而上传她——而且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背弃当时两人一起想要追逐的梦想。可是伊芙琳却在梦想的门前害怕了,她害怕而且无法接受被纳米机器部分或者全部掌控的人类的这种图景,而且几乎所有的世人也还完全没有对这一点的思想和伦理准备。
         这种“新人类”是否还是人类呢?就像现在还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回答阿瑟克拉克一样,也没有人能够回答超验骇客。究竟人类的进化是否到了某个阶段必须抛弃”个体”,同时也抛弃个体的欲求、情感、梦想等等东西,才能变成更伟大,更超越的存在?(星童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引爆核弹,联合起来可以让行星的内核爆炸摧毁行星)现在距离得出答案可能还需要很久,可能也没有谁对谁错。但是无疑,世人对卡斯特博士和超验骇客接管和试图改造的未来,完全没有准备好,不要说接受了,遇上强烈的抵触也是必然的。
         其实谁对谁错,波浪中的浮萍是无权评判的。博士和他们两人的梦想或许只是生错了时代,过早地诞生在了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世界上吧。可能性依然残留着,爱也并没有消逝,看,那重新绽开的向日葵,听,那句爱的誓言—--
         相信我们的”守护天堂“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图片
    Schrodinger's equation & his cat

    Author : Phaer.C

    总之人都是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的吧?
    人如其字,人如其文。想了解一个人,看其笔下的文字就好。很高兴在这里遇到或者认识你w。

    存档

    July 2019
    November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November 2014
    August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May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March 2012
    February 2012
    December 2011
    September 2011
    August 2011
    April 2011
    January 2011
    October 2010
    September 2010
    August 2010
    June 2010
    April 2010
    March 2010
    February 2010
    January 2010
    December 2009
    November 2009
    October 2009
    September 2009
    August 2009
    July 2009
    June 2009
    May 2009
    April 2009
    March 2009
    January 2009
    December 2008
    October 2008
    September 2008
    August 2008
    July 2008
    June 2008
    March 2008
    January 2008
    December 2007
    August 2007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ll contents i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