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CA Aria
  • About
  • Blogs
    • Reflections
    • Otaku
    • Worldline
  • Works
    • Writing
    • Artroom
  • Updates
    • Updates+
  • Linkage
    • Guestbook
    • Blogroll

由《超验骇客》和《人工智能》而发的感想和思考

5/11/2014

Comments

 
         首先是上个月和我妈去电影院看了刚上映的《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然后最近又在CCTV6上又看到了Spielberg的经典电影之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我在初中时期曾经看过,但是剧情基本已经全部遗忘并且当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想,所以对我来说这也算是第一次认真看。这两部电影的涉及的主题多少有那么点关联(虽然侧重点完全不同),于是一起记录一下感想。
          首先,我不是文艺青年,因为素养不足,所以我基本不讨论演员,演技,剧情,分镜,摄影,音乐等等等等。我一般只能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说的好听点,最多也就是讨论思想和点子。

《人工智能》

         这部电影的剧情本身其实还是挺感人的,但是如上剧情方面的事情并不想多谈。只谈一些感触特别深的点。
        人工智能全片的氛围,情景,画面整个都透露出很强的艺术感。尤其是David在海底并且最后被冰封到海底的那段。完全展现了斯皮尔伯格的功底。
        2000年之后的世界里,人类早已灭亡,而作为人类造物的AI则延续,发展出了更高的技术文明。或许早期的AI的确如剧情前面提到的:AI没有欲望,没有梦想。可是2000年后的AI却变得很”人性“,很温柔和友善,虽然造型相当的后现代。而永远的小男孩机器人则成了”人类才智的永恒见证“。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那个在被抓走前高喊”我存在“的舞男机器人乔,但是或许David还记得吧。
          能自己把自己缝好的泰迪熊AI,好用到了提供了David妈妈的头发作为克隆还原的材料,然而,技术也是有极限的。剧中后现代AI对David所说的,时空中虽然或许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但一个人的时空轨迹一旦被使用过,就没办法被再次使用,所以克隆复活的人类会在睡着时意识滑入深渊,再也醒不过来,从而死去。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我当时有了两种神棍的思路。一种是,假设把一个人的精神看做一个未知的基本粒子,那么在整个时空中,这个粒子只有一条给定的世界线,也无法生硬的将一个粒子的独立于时空的其他部分在时间轴上进行平移而不改变其他的某种条件。第二种思路就是,人的精神如果是一种信息,那么在人死后,也许信息就回归到了整个宇宙中,扩散开去(假设你的意识是某个波包,你活着时它被限制在你大脑的神经网络里,你死后它失去了这种限制,而又并不会凭空消失,那么这个波包包含的信息也许就扩散进入了宇宙),而一旦扩散开去和环境产生了纠缠之后,重新完整的收集它使它和原来一样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其实生发出去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论题。若要问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也许又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意识和精神的本质是什么。二元论的观点早就已经不是主流。但是有意思的是,最近若干年,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物理学界和自然科学界有一种寻求把信息当做世界的本源的倾向,而时空,物质,能量,以及各种相互作用可能都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某种(量子)纠缠生发出来的”涌现“。从verlinder的论述引力是一种信息熵力的那篇paper,到最近一些研究认为时间是量子纠缠的涌现,到最近看到的paper说“时间箭头”的不可逆是因为量子纠缠的扩散等等,都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导向。
           而人的意识自然也是一种纠缠结构下的信息。我个人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个方向上的思路也许能够把黑洞,引力,量子力学,甚至哲学方面的一些困扰人们很久的疑问联系起来提供一种解答的思路,虽然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详细叙述清楚。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有趣的思路。
           回到电影。无论如何,在2000年后,在某个如梦似幻的空间和时间里,David和他的妈妈度过了最快乐,最美好的平凡一天。
           再说机器人与人性。且不说几乎完全就像个人类小男孩的David, 哪怕只是剧中2000年后的后现代AI,给人的感觉已经非常的有”人性“(虽然或许只是人性中好的那一面),而全然不像是在冷冰冰的程序和指令指导下行动。于是,还是那个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机器人和人类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还很少有人在这个方面的回答能比图灵测试走的更远,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则也是绕过了这个问题,直接用圣典和戒律的形式划开了界限。我当然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匹诺曹是对David的一个非常好的象征。David一直默念着“我不是木偶,我不是机器人。我不想当木偶,我不想当机器人,我想成为人类”。原因很简单,因为似乎所有人都认定,只有人类才拥有”爱“,才能”爱与被爱“,他只是想更多的被妈妈“爱”而已。机器人如何才能成为人类?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必须先回答之前的那个问题。可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就连蓝仙子也不知道。
          可是真的只有人类才能”爱“吗?制作出David的博士和他的团队,把蓝仙子解释为“人类对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幻想”。他说,这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最大缺陷,又或许是人类最大的才能。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拥有了想象和追逐梦想的能力,才能把不存在的东西制造出来,或者是制造出某种近似的东西来代替。人类拥有欲望,人类拥有梦想。可谁敢说,David想被妈妈爱,想变成人类的这件事情,不是欲望和梦想呢?谁敢说,David就真的不懂“爱”呢?
          或许,人类的情感是神经网络中电流构筑的信息和波包,机器人的情感是电子芯片网络中电流构筑的信息和波包,他们的唯一区别只是“材质”,“媒介”或者“载体”的不同。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车和乡村土路上的汽车都是汽车,铜钥匙和铁钥匙都是钥匙一样,只是这样思考的话,如果铜钥匙拒绝承认和接受"铁钥匙是铜钥匙"这个观点倒也没法反驳(笑)。
          其实讨论这个话题一下子又想起了《雨天的爱丽丝》。那么借用一句话—--
人类的天国和机器人的天国相邻吗?

《超验骇客》

        首先,关于设定方面。当然,你可以提出无数剧情上的质疑,诸如”那种电磁屏蔽的守护天堂真有那么大能耐?那世界上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也有电磁屏蔽的场所啊“之类的,也可以质疑上传意识是否可行这部分(关于上传意识,这里有一篇文章做了更详细的探讨《将你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也许永远不行》),但是我一般都是采取”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的态度,这次也是如此。
          其实我看完了以后满脑子的阿瑟·克拉克。
         一方面是因为,纳米机器和纳米重组的神奇高科技表现力,让我脑内回想着”高度发达的科技初看与魔法无异“这句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接受了纳米重组和修复的人类,可以被纳米机器控制的人类,直接让我想起了克拉克在《童年的终结》一作中对人类进化的新阶段的猜想——人类抛弃个体,让每个人,每个大脑成为一个元件,成为一个更大的超级大脑和超智慧的一部分。虽然《超验骇客》中的人类还比较具有妥协性和实验性,一般情况下还能完全或者部分作为普通个体活动,特殊情况下由集体意识(超验骇客)接管,共享集体意识和智慧。
        《超验骇客》剧情主线本身几乎可以归纳为主角二人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棒的,原因就是那朵向日葵。
       那朵守护天堂里枯萎的向日葵盛放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被救赎了一般。这个结尾和开头照应的地方无疑是加分的点。上传的病毒几乎毁掉了所有的在”超验骇客“控制下的纳米机器,唯独在他们两人建造的有强大电磁屏蔽的”守护天堂“里,随大气流动随雨水播撒而来的一部分纳米机器”存活着“,或许其中还带有”上传“后的两人的意识。
         让纳米机器接管地球,听上去固然恐怖。在纳米机器能够净化环境,拯救地球这点上,卡斯特博士并没有食言,守护天堂里的那朵向日葵,接触了含有纳米机器的雨水,后神奇般地复活,又重新绽放就是这点的证明。我深信博士一直是爱伊芙琳的,而他所做一切并非出于野心和控制欲的主导,不然他根本没有必要明知伊芙琳携带着毁灭他的病毒还要为了保护她,让她以某种形式”存活“而上传她——而且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背弃当时两人一起想要追逐的梦想。可是伊芙琳却在梦想的门前害怕了,她害怕而且无法接受被纳米机器部分或者全部掌控的人类的这种图景,而且几乎所有的世人也还完全没有对这一点的思想和伦理准备。
         这种“新人类”是否还是人类呢?就像现在还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回答阿瑟克拉克一样,也没有人能够回答超验骇客。究竟人类的进化是否到了某个阶段必须抛弃”个体”,同时也抛弃个体的欲求、情感、梦想等等东西,才能变成更伟大,更超越的存在?(星童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引爆核弹,联合起来可以让行星的内核爆炸摧毁行星)现在距离得出答案可能还需要很久,可能也没有谁对谁错。但是无疑,世人对卡斯特博士和超验骇客接管和试图改造的未来,完全没有准备好,不要说接受了,遇上强烈的抵触也是必然的。
         其实谁对谁错,波浪中的浮萍是无权评判的。博士和他们两人的梦想或许只是生错了时代,过早地诞生在了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世界上吧。可能性依然残留着,爱也并没有消逝,看,那重新绽开的向日葵,听,那句爱的誓言—--
         相信我们的”守护天堂“
Comments

1969年7月16日,在卡纳维拉尔角。——Man in Black 3感想

9/5/2013

Comments

 
        1969年是个神奇的年份,那里有MLB的大都会奇迹,那里有人类数千年来登上月球的梦想。那里或许汇集着许多老一代美国人对于某个黄金时代的回忆。 
   
  1969年7月16日,也是作品中整个人类的命运以及几位主角人生的分水岭。小小的James和他的父亲,Mr.K和Miss O. 
   
  穿越时空改变历史…五维生物的阿卡南人格里芬所看见的世界一定很精彩,他说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时空都可能融合,他们只是还“未”发生以及还未被选择发生在“此时此刻”,发生进你所在的河流中。
   
  人类的一大步登月壮举与ArcNet密切相关(乃至为某个世界线分支上的Boris专门在月球上修建一座监狱),格里芬在棒球场里说的那段演说,形象生动的告诉你所有事物的因果是怎样牵连在一起,而一丝丝小的错位可能会拼接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其实这种time leap的片子的世界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有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晕眩感。当然,记住别跟各种时间悖论和各种时间旅行的BUG较真,因为毕竟也没有谁Time leap过——大概。 
   
  有些时候这就像是——历史到了这一天,你必须去演那次RESET,去当那个演员,让历史回到某种最可能,以及某种意义上最应该行驶的轨道中。有点宿命论的味道。 
   
  现在你终于知道J的父亲是个陆军上校,奉命护卫登月火箭发射;而你知道,J某种程度上,注定将要在他生命中的这个时刻,回到那个神奇的年份,去找到自己的父亲,去见证他骄傲地协助守护人类的命运的模样,悉知自己的命运后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他注定要回到那个神奇的年份,见证那个事件影响自己搭档,以至于让他变成后来的“鬼样子”。哪怕童年的J是被K消去了关于Daddy的记忆,但是K所言不虚。 
  “Your daddy is a hero." 
   
  留下的只有那块父亲的怀表,而它指向的“此时此刻”,正是J知晓他父亲和搭档音容笑貌以及和它们告别的时候。 
   
  Now, back to the somewhat decided future. 
  但是,格里芬也说过,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三维的现实世界中居住的我们,只能随着在时间的河流随波逐流。 
   
  J,K这对被命运深深缠绕在一起的搭档,还将继续为了地球的安宁而工作。没错,别忘了留下小费,That was a close one! 
   
   
  (吴克…姚明和小贝果然是外星人?…我唯一不明白的是,在发射架上Boris中了the Animal挑衅后干嘛要拉J起来)
电影豆瓣页面
豆瓣上也发了这文

Comments

《扔在八月的路上》读后感

2/11/2013

Comments

 
去年夏天读完的书。是人文社引进的文库本系列之一、当时是和《第六个小夜子》一起看的。
整理笔记时稍微重温了一下。

作者伊藤高见的笔触非常的细腻,带着日本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贯的暧昧和感性气息。总觉得看完时心情有点堵,很多地方触动了我,但是那些细微的感觉又无法清楚地描绘出来。

这本书包含两个小故事《扔在八月的路上》和《海螺中的风景》,两个故事都在细腻的情节和心理描写中,描绘了生活中的平庸而弱势的“小人物”们,在生活中被无处不在的点点滴滴的无奈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渐渐编织起来的茧所包围的图景。两个故事处处透露出无奈,迷茫,无助,对于逝去的残片的心疼与释然,对还未到来的天明的茫然与麻木等等。
—————--

《扔在八月的路上》的行文结构是记述敦与水城在八月末的一天,干着给四处的自动贩售机补货的工作。 
这一天是水城调去别处工作的前一天,也是敦和他的妻子知惠子递交正式离婚申请的前一天。
其中穿插着大量敦对与知惠子共同生活的回忆,还有敦与水城的沟通及一起共事的记忆。
残留在那里的东西,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

”这种感觉与出于爱恋的思念不同,但又不是与日俱增的恨,其中既有爱的片段也有恨的残片”

敦和知惠子都曾经有梦想,想当电影剧作家的敦与想当杂志编辑知惠子在大学时期相遇并恋爱,然而生活和现实的茧却慢慢将他们包裹窒息。

一些比较细腻的地方:
已经迫于现实几乎放弃了杂志编辑的梦想的知惠子,在考虑结婚时那句
“都这个岁数了还没有一丁点儿继续的也就小敦这种人了吧。不过没关系,钱我会挣的,小敦就放心地追求小敦的梦想吧,这样不是很好吗?”
两人的嫌隙在这时就已经存在了。不知在何处讨厌对方,想要伤害对方,然而却无比依赖对方,对方不在的话自己又会觉得痛苦。

仿佛将棋中的湮灭战术一样的人生,已经过了喜欢的阶段,却也并非仇恨,只是希望和对方融在一起,然后消失掉的心情。多多少少可以理解。分居前的最后一天敦和知惠子两人的约会,两人之间的气氛倒还不错,仿佛暂时脱离了日常生活的重茧,变得轻松起来,回到了最初恋爱的时候一般,可是毕竟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在那一天送货的路上,敦仿佛将这些东西一点一点回忆出来,然后一片一片都丢弃在了八月的路上的。虽然敦在工作中对水城产生了某种莫名的心里依赖感,然而水城也将在明天起调离这里,去千叶工作。

最后下班后和水城分手再见后,遇到那对年轻的学生情侣,那种惊慌失措仿佛没有自己容身之地的感觉。还有突然想踢石子儿,而偏执地挖起土来挖石子的样子,一切的一切都让敦显得是那么的茫然而无助。

最后的敦,仿佛就是一具无助的,被剥离了一切生机的,其中空空如也的空壳。
—————————————————--

《海螺中的风景》
那个偏执着不断在超市的留言簿上要求超市出售都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名为“风太郎小点”的小吃,为此甚至不惜投诉的中年妇女。
在一起脑补中年妇女人生的淳一和鲇子,像小虾一样寄居在日常的无聊生活里。

淳一和父亲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传达,每次电话时却纠结在传真机的使用方式这种无足轻重的琐碎细节里不欢而散。

其实用那句引子中的话已经可以很好地概括了:

“仿佛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寄居在海螺中的小生物。由生到死,都只能看着眼前的风景,渺小而无知。”

看完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
名为生存的茧,名为生活的枷锁,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的种种艰辛、无奈与孤独,
闪耀的梦想和卑微渺小,只能为生活而无力挣扎的自己之间的巨大落差,
是一种会慢慢地把人们的激情和梦想牢牢包裹,使其窒息而死的牢笼。
这种牢笼几乎无所不在。
在这样的生活面前,孤独,无助,茫然,甚至是荒谬感时时包围着人们。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让人情绪失控变得歇斯底里。
人们仿佛变为生活中的异乡人,一只只等待屠宰的羔羊,一只只软弱的寄居蟹,一只只渺小的蜉蝣,带着一羽早已碎裂的梦想。


Comments

《木棍姻缘》小感

4/3/2011

Comments

 
“   乔纳森.卡罗尔是极少数特立独行作家中的一个,他们打开一扇窗、一道门或一条魔法通道,带你去参观他们的那个世界。
  这是一个拥有魔力的人。
  他会把他的眼睛借给你,从此以后,你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看待我们的世界。”
                                                                                                                              -------尼尔.盖曼
         (只有一处剧透却很关键,未看而又想看的人看到“高速公路”四个字时请闭眼然后将眼球以天顶为观测点顺时针旋转arctg0.2°)  

        去年暑假里断断续续读完了《木棍姻缘》。至于为什么快要今年暑假的现在才发,大概一个是因为我太懒,第二要怪草稿箱的存在。是啊,在里面放了多久了呢?。。《木棍姻缘》比很久以前科幻译文版刊登的《欢笑幻境》更加让我触动。两部小说都没有什么新奇宏大的设定,也没有太过曲折跌宕的剧情。但却为卡罗尔的写作功底和细腻深情的笔触所折服。说到底,这两篇文里,卡罗尔讲故事其实不过是在贩卖一个主意。只不过其写作技巧让这个主意通过大篇幅的铺垫,细节对气氛的塑造后才渐渐显山露水,不知不觉间带你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木》中在现实与幻象反复交融的故事里,对人生,价值,爱与被爱,付出与索取的探讨。《木棍姻缘》正如科幻译文封面的介绍一般娓娓道来,深情诉说,诡谲悱恻。

       是的,到了最后,我们全都只有一个故事要讲。

       一个濒死的老太太,娓娓道来,讲述一个关于爱的,自私与攫取,牺牲与救赎的,一生的故事。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幻境,这一些已经不重要了。它们都是一个故事中的一部分。那个没有最终完结的故事,一切只是一个漫长的序章;或是早就完结了的故事,一切不过是后话而已。

       另一个选择下会发生的事,因为你的自私而未能降生的孩子,或者是因为你的自私才能降生的孩子。牺牲所谓的永生,如果最后的最后能获得谅解,也就可以释怀了。那时的她并不知道,看到的在高速公路旁边的轮椅老太太正是多年后的自己。如果当时自己出手去帮助了她自己,结局又会是怎样呢。在迷乱的时空的中,太多的选择支,无数未发生的可能,但归根揭底,天平的两边是索取与付出。

      “哪个人生对你最好?哪个人生能保全你的性命?”当你这么想的时候,终于,你不再只是自私的吸血鬼。你终于为了休懂的了什么叫付出。我是这么看的。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到底是自私还是无私,是为”攫取“而爱或是为爱而付出,在这样的漩涡中心挣扎的,可远远不止她一个人。

     其他的东西,还不如索性看看这篇吧。

http://tieba.baidu.com/f?kz=853940741


Comments

DOC.BE合肥站的部分记录电影小感

9/24/2010

Comments

 
        已经过去整整一周了,但是决定还是把草稿里的东西挂出来。虽然或许只给自己看的话,存在草稿箱里会不会就足够了。

       DOC.BE。Documentary of Begium?比利时当代纪录电影展(http://cifa.nova-cinema.org/
http://www.douban.com/event/12573695/)。北京上海广州就算了,昆明作为拍摄地之一也罢了,很奇怪居然会有合肥站(9.14-9.16日三整天,在我们学校的东区水上报告厅)裤子大真的已经伟大到能吸引到这种的活动的专场了吗。。。。

     《苏里亚》(Surya)《吉吉,莫妮卡和比安卡》(Gigi,Monica ......et Bianca)《卢旺达,群山有言》(Rwanda,les Collins parlent)几部片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其他有些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去看)

      《苏里亚》的结构有点像一种讲故事的游戏,每人讲一段,然后由下一个人接着讲下去,最后讲出来的故事将是汇集各个人元素的一个集合。在10个不同地方,在10种不同文化意识熏陶下,由10种语言讲述汇集的NEMO到SURYA,从西欧,到东欧,中东,南亚,东亚,东南亚的史诗之旅,影片中的象征性画面和写实性画面的反复穿插,在现实与想象间反复穿行。
         有人提问时问导演,您是否像某导演那样控制了故事的内容和框架。导演说的如我想的一样,他说不如说是,文化之间的让他们自由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完成这一个故事,他从未控制故事的框架。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由文化整体自由意识独立讲述,并和其他文化的整体自由意识合作完成的一个史诗故事。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母亲这个意象,结合文章的内容,不止一次的让我联想起人类文明的母体记忆这样的念头,联想起荣格先生的心理学理论中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如果再结合起片头的独白,和巴别塔的传说,这样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思考就更加强烈。介绍称之为人类学的纪录片大概是不为过的。或许真如EVA中所说,人类是由使徒分化而成的,心之壁垒维持着个体的存在(跑题)
        Human beings melt into languages and races.

       《吉吉,莫妮卡和比安卡》则是让人觉得残酷而温暖的片子。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后的那段半无政府状态下,布加勒斯特火车站附近的街头的一群流浪少年儿童中,发生在吉吉和莫妮卡两人身上的故事。
        流浪的辛酸生活,莫妮卡孕育生命时的艰辛与他们风雨飘摇中的小小幸福,让人感慨良多。他们如狗一样,有时低声下气,四处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却发现,哪里都不是自己的容身之所。影片中插叙了一小段:密林中的吉吉带着一张比片尾时沧桑得多的脸低诉着:我不想这样,我不想向别人乞食,我没有可以待的地方,我甚至求他们给我一个衣柜,我要钻进去。这似乎预示着影片最后他们仍然没有在那个密林中的亲人的小屋中找到归宿。但是他们的归宿,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终究在哪里呢?他们的迷茫,无助,他们那小小的幸福,也许真的是哪里都无处安放吧。

        《卢旺达,群山有言》则让我们又一次得以窥探那场发生在1994年的,发生在我们这个自诩为文明时代的让人难以置信的大屠杀。导演跟踪拍摄了“加卡卡审判”中的幸存者与施暴者。有人只为减轻罪责向国家忏悔,只要认罪就可以获得宽恕这样的条件被无限放大的利用。有人死抱着“图西族人是蟑螂,是蛇”这样被意识形态灌输的观念不放,拒绝认为自己消灭“蟑螂”有任何罪责,仍然是最典型的大屠杀意识。有被胡图族人强迫杀掉自己亲哥哥的图西族人真心忏悔,而获得自己的嫂子的原谅却异常艰难。我们无法知道三种人的比例到底是怎样,但通过这3场典型的他们之间面对面的质询,影片“勾勒出了一个战争还未结束,种族灭绝意识依然存在,公正与和解仍然难以达成的社会的经纬”。让我们又一次对人性,对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沉重的思考。作为比利时的旧殖民地和曾被比利时人决定社会结构的国家,这样的一部影片由比利时人去记录显得格外有意义。
      类似加卡卡民间法庭,这种特殊的民间法庭的司法形式,虽然缺陷很多,但大概确实已经是审判这个国家可能多达200万人的暴行嫌疑犯的最好方式了。
       卢旺达的青郁的群山见证着一切,记录着一切。

       正如《卢旺达,群山有言》的导演B.Bellefroid在现场和我们交流时所说的,纪录片是为了去记录你觉得有趣或者值得记录的事情,而不是为了煽动什么的。

    这次活动很有诚意的一点在于那些影片的导演多数都来到了现场与观众们作交流。你可以随意零距离地接触他们。而且这些导演们大多很耐心,即使是看似离题很远的问题也会耐心的作答。

    总之,私以为这是一次好的活动,我这个最厌恶集体活动的死宅也这么觉得的话,那么应该是很好的没错。虽然有很多电影想重看2次,3次,可是估计也是不可能的。除了现场,似乎几乎不可能找到能再次观看的途径。

   这篇新闻是一个活动综述性的东西。B.Bellefroid就是第三张照片中最右边的那位,被charlie说是一看就是宅男形象w.而Bellefroid左边的那位,即第四张照片中的嘉宾,就是《苏里亚》的导演。

     http://qcyn.sina.com.cn/travel/ydyn/2010/0918/1648559648.html
   

    下面是别人写的评论。写的挺好的。看来似乎还是个校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358603&PostID=26640099
      

Comments

渺小者的唏嘘和敬畏 ——评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山脉》

6/2/2010

Comments

 

作品的笔触通过对叙述者心理描绘,从而给人带来的压抑和恐慌感,让人为远古者的物种和文明的宏伟的衰败进程而唏嘘。 
   
  那种恐慌,更多的是智能生物对未知神秘事物、对黑暗渊薮中强大甚至邪恶的力量的敬畏,是在宏大时空和宇宙造化前的卑微无力无知感,是本能的自我保护和逃避的具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文明,相比这部作品写下的20世纪三十年代,无疑更加的光辉和进步,可是这渺小的火光,跟包围我们的巨大黑暗梦魇相比,仍然渺小得微不足道。 
   
  不要说人类,连如此强大的远古者都逃不过这压抑而恐怖的宿命,何况小小的人类?这进一步让人为自身和自己的文明在浩淼宇宙时空面前的渺小而无数唏嘘,为理智和知性的光芒在无边愚昧和无知的深渊中的摇曳欲灭而心生惶恐。 
   
  在小说中,那被奴役了几十亿年的修格斯,最终反噬了不知从多少亿年前就建立了文明乃至穿越浩瀚星海旅行来到地球的远古者——它们的造物主,也是人类和地球生命的造物主。 
   
  远古者有着坚韧的身体结构和漫长的寿命,它们曾经从繁星之间降临地球,曾经能随意操纵物质构成生物,能用类似催眠的手法控制一切制造的生物并清除麻烦的物种,曾经有无以伦比的文明与艺术。 
   
  虽然这样一个文明,在地球的极南之地的深渊里,在几十亿年后葬身于自己创造出的恐怖的奴隶修格斯手中。但他们无疑是让人类感到神秘,恐怖和敬畏的一个种族。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种族,却也带着几丝盲目的色彩,畏惧着几乎有喜马拉雅山脉两倍高度的,坐落在南极腹地深处的,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上的一些东西,甚至不敢描绘从山上随大河冲刷下来的东西。那大河直到温暖的第三纪仍然在奔腾,直到南极冰盖逐渐形成。 
  纵使那样伟大的文明,被诸如人类这样的物种从上古的传说开始就恐惧,敬畏着的种族,即使在它们繁盛的时候,却也有着自己所恐怖的事物。 
   
  这里面包含着洛夫克拉夫特的某些核心的思想——对宇宙,时空的浩淼和无限未知和黑暗中潜藏和邪恶的恐惧和敬畏,让一切自以为是和自吹自擂都显得愚昧盲目和渺小不堪。 
   
  抛开这些宏大的虚弱感,仍有几点可以略略谈论一番。 
   
  在我看来,远古者的一个致命弱点在于其文明后期的兴趣在于“对历史的追溯”。 
  一个“主要心里特征是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的文明最终会保守,停滞不前,回望过去,并且最终衰败,这是很明晰的一条线索。拼命地想要倚靠,保护现有和曾经的辉煌而不思进取,是逃不开衰亡的宿命的。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指出的熵增原理指明的宿命。这个宇宙的真相之一便是自发走向无序和衰亡,或者用其他区域的无序换取自身的有序。 
   
  在这点上,我们是不是该庆幸直到现在人类的文明仍是被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渴望所主导的,并且祈愿人类的文明在今后几百万乃至千万上亿年间仍然如此?啊,虽然那是看似非常遥远,于己无关的事情。但是其实人类数千万年后的命运,真真切切地与今日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想法和选择的行为方式丝线相连。 
   
  一个细节:从末期的远古者文明的雕塑来看,晚期的它们已经退化到不能理解自己的祖先们精美的艺术手法的和杰出的雕刻技艺的地步,对于藤蔓的描写已经没有了任何细节,如同原始人类的第一张壁画一般粗陋。但它不同于原始人类的壁画,点燃的是艺术的希望和文明的火种;它象征的是衰败最后的死亡,等待最后的一根压碎它的稻草。 
   
  那些原生质的肉块修格斯,从形态上就像是某种邪恶的原罪的象征。不满足造物所赋予它的东西,不断模仿直至最后进化出一定的智力,并反抗远古者的奴役,趁着远古者的文明衰退到指数退化崩盘后在地下洞穴中的深渊里苟延残喘之际,一举反噬了他们的造物主。最终完成了2.5亿年前,被当时还很繁荣的远古者文明镇压的反抗。(虽然2.5亿年前,远古者就似乎已经遗忘了星际旅行技术,并且已经没有能力回到地球的卫星轨道上进行对地打击)。这时的修格斯比起2.5亿年前更加智慧,而远古者和2.5亿年前相比,退化到了弱小得不堪一击。当然,这只是对于修格斯不堪一击,对于人类,仅仅考虑身体能力,仍然是难以对付的噩梦。 
   
  不满足的欲望如同一个两面人,如果化作一种原动力,会时而面目狰狞时而笑容可掬。很难说我们应该对修格斯表示赞扬还是因恐惧恶心的反胃。 
   
  这是文中主角和丹弗斯在逃离修格斯追捕时的一段话,是从四个几千万年前远古者的繁盛时期时期进入休眠,却被人类科考人员挖出来而苏醒,古代的,还未退化的远古者(其实也是人类的造物主)的角度出发的。它们苏醒在这个它们的文明已经毁灭的时代,一路留下无数的哀叹。LOVECRAFT笔下明显夹杂着一些异样的情绪: 
   
  “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超越凡世的恐惧中最深处的东西。这不是在害怕那四只失踪了的远古者 
  ………… 
  所有关于这些远古者的一切,同时闪过我与丹弗斯的脑海里。而此刻,深渊里也不祥地喷出了一股翻滚卷曲着的苍白薄雾,仿佛是在回应丹弗斯歇斯底里的尖叫声。 ” 
   
  …… 
   
  其实想见一见,第三纪时期那已经繁荣了数千万年的,长满苏铁的的史诗之城。 
   
  即使此番人类无法想象的宏伟,对于整个未知的宇宙,对于整个神秘而恐怖的时空的黑暗深渊,仍然只是一粒尘埃中的尘埃。 
   
  引用trow.cc上某篇《别了,远古者》一文中的一段话作结(http://trow.cn/forum/index.php?showtopic=19223) 
   
“洛夫克拉夫特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曾提到过:“我所有的故事都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平凡人类的法则、利益和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既没有意义也毫无效力可言。”但在《疯狂山脉》,以及之前的《坟丘》、之后的《超越时间之影》中,洛夫克拉夫特将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他描述了这些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先进种族,并试图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不仅人类的法则、利益和情感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毫无意义可言;任何智性生物的法则、利益和情感在这个漫无目的、盲目痴愚的宇宙中都毫无意义可言。 
   
  相比远古者那长达十亿年的地球生活史来说,人类至多8000年的文明史几乎渺小得不足为道;而它们的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即便是现今的人类,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高超——从无机物中创造出地球生命,这种技术水平甚至堪比人类神话中神的能力。但是它们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就像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各个辉煌文明一样,它们最终也衰落了——躲在地底漆黑的深渊里,等待着自己的造物最后终结替代自己的一切。我们也许可以说这只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幻想而已,但是又有谁敢保证,在宇宙中那数以亿万计的星星上,没有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正躲在深渊里苟延残喘呢? 
   
  时至今年,洛夫克拉夫特先生已辞世七十三年了。而当我们仰望夜空时,却仍能深切地意识到,我们仍未能摆脱洛夫克拉夫特的梦魇。人类就像是在未知的黑暗里秉烛夜行,科学与智性的光辉也许为我们照亮了四周,但不论这光辉抵达何处,却只会发现前面等待着它的是更深的未知与黑暗。”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只能紧握这一丝智性的光辉,踯躅前行。

EXTRA:我们的渺小


目前已知数据
时间跨度
人类文明史:    约8000年
人科动物存在的历史:约700万年,  是人类文明史的900倍
哺乳动物的历史:  约2亿年,    是人类文明史的25000倍
生物的历史:    约36亿年,  是人类文明史的450000倍
太阳系与地球的历史:约45~46亿年,是人类文明史的570000倍
已知宇宙的大致历史:约137亿年,  是人类文明史的1710000倍

距离跨度
人类最远涉足范围    月球   距我们平均距离384400千米
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   近日点  约1471000000千米   是地月距离的3800倍
人造物最远触及的范围  旅行者号 约150000000000千米 是地月距离的380000倍
太阳系的半径      奥尔特云 约1光年         是地月距离的240000000倍
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  约4.2光年        是地月距离的1000000000倍
银河系的半径           约5000光年       —--
可观测最远星系          约130亿光年      —--

【LINK】1.关于人类的技术,诸如 AI和克隆,基因改造方面的感想

 这里主要是和修格斯有关联。

2.作品全文和评述,相关信息这里都有。但是显然没有个4个来小时是不可能认认真真看完的,所以最好别指望在网页上看。

Comments

I want more life,father.——关于《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6/2/2010

Comments

 
其实,这是个相对简单的故事,而且加上叙事节奏的缓慢感和压抑感,估计不大适合很多大众口味的人观看,一如本期科幻世界中插文所说一样。

Nexus 6型的Replicants是故事中的主角。他们从外殖民地潜回地球,试图潜入制造他们的泰瑞公司。大概只是为了解除被强加于身上的4年寿命的那道枷锁。争取自己或许应有的权利。

本来就是被擅自设计出来,强行制造出来,然后强行加上4年的寿命限制,被驱使去代替普通人类干最危险的事情,一有反抗却要被银翼杀手们强行“退役”,即杀死。

4年,看似漫长,作为一个生命能拥有的全部时间却短的可以。你能想象医生在你大学入学体检上告诉你,毕业那天,你会无可挽回地死去吗?更何况在那之前已经活了接近20年。

BATTY对着泰瑞说:“I want more life,father”的场面让人动容。但他杀死泰瑞,也就断绝了自己享受到应得的生存权利的可能。

影片大部分镜头色调晦涩而阴暗;配乐也是诡异,空茫,后现代的颓废感,冷钝感和金属感。片中主要场景2019年的洛杉矶城永远都在下雨,整个氛围营造出后现代文明社会给人的压抑和迷醉感。影片总体节奏可以说极慢,加剧了这种感觉。

最后,复制人BATTY没有杀死杀掉了他的同伴们并要杀他却不敌他的银翼杀手德卡(原谅我用这么长的定语),而是在他坠楼时把他提了回去,然后在永不停止的雨中,他含泪对德卡说:“我见过你们这些人类不会相信的事情:战舰在猎户座的边缘区域着火燃烧,我看见通讯光束在唐怀瑟星门旁的黑暗中闪耀如星辰。而这一切时刻,都将融入漫长的时光之河,就像,落入雨中的眼泪。现在,是死亡的时刻了。”

“I've seen things...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ing... in the darkness near the Te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will be lost ...in time,like...tears ....in the rain.


Time to die."

然后保持着原来的姿势,在雨中永远闭上了眼,手里的白鸽也飞上了阴霾的天空。

Comments
<<Previous
    图片
    Schrodinger's equation & his cat

    Author : Phaer.C

    总之人都是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的吧?
    人如其字,人如其文。想了解一个人,看其笔下的文字就好。很高兴在这里遇到或者认识你w。

    存档

    July 2019
    November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November 2014
    August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May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March 2012
    February 2012
    December 2011
    September 2011
    August 2011
    April 2011
    January 2011
    October 2010
    September 2010
    August 2010
    June 2010
    April 2010
    March 2010
    February 2010
    January 2010
    December 2009
    November 2009
    October 2009
    September 2009
    August 2009
    July 2009
    June 2009
    May 2009
    April 2009
    March 2009
    January 2009
    December 2008
    October 2008
    September 2008
    August 2008
    July 2008
    June 2008
    March 2008
    January 2008
    December 2007
    August 2007

    RSS Feed

    Categories

    All
    0dc2f50672
    1720ce56fa
    29609fff73
    34f3a0a529
    3d695ff936
    Ai
    CS/IT
    Doc.be
    Expo
    Interstellar
    Os
    三观
    世界
    二次元相关
    历史
    吃饭
    哲学
    宇宙
    对话
    心路
    思考
    恋爱
    感想
    摄影
    文学
    文学
    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
    时政
    星际穿越
    死亡
    物理
    物理
    电影
    电影
    社会文化
    科幻/幻想小说
    科技
    笔记
    纪行
    翻译
    观后感
    观后感
    评论
    语言
    诺兰
    赫尔曼·黑塞
    随笔
    随笔
    音乐
    音乐
    魔法
    黑洞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ll contents i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