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CA Aria
  • About
  • Blogs
    • Reflections
    • Otaku
    • Worldline
  • Works
    • Writing
    • Artroom
  • Updates
    • Updates+
  • Linkage
    • Guestbook
    • Blogroll

关于“神性”的杂思

8/21/2014

Comments

 
我个人不支持一般宗教中太过具体和拟人的神学,也不支持完全的无神论,我个人比较支持“抽象神论”。我并不在乎神的具体存在和形象以及细节,而关注可以被定义“神性的空间“的层面是否存在。


才疏学浅,以下各种人物和学说的引用和理解如有纰漏还请见谅。

如果说对因果律的信仰帮助侵占了“神性”的存在空间。那么模糊性和可伸缩性则造就了”神性”的空间。

不可知的领域就是神性可能存在的领域。

加尔文派的先定论近乎无情地指出人命天定但上意不可知,无法揣测,将神性和人性的空间之间的交互决裂。

而赫胥黎等的不可知论则规劝我们搁置“神性”存在与否的问题,不去讨论不可知的问题。

而维特根斯坦则指出不可知的边界,自我的边界。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描述,因而不可认知的世界,那里是否有“神”存在?。容器内部的我们无法审视自我,容器之外是什么样子呢?谁知道呢。


如果说先定论就是神定的因果律,那么东方儒释道之融合的《了凡四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早已远远走在了前面,给了自由意志,给了人类的个人奋斗以希望的微光,甚至通往存在主义;

而极大地推动发展了因果律信仰的艾萨克·牛顿晚年却沉浸于神学和第一推动的追求之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神性并不存在于牛顿掌管的英国黄金铸币厂之中。

“神性的空间”这一概念虽然可能是不可认知和不可解析的,但是如若相信其存在,世界看起来大概会好很多。

这只是在理发时闭着眼睛胡思乱想的内容...
Comments

《荒原狼》和我的星斗

4/22/2014

Comments

 
         近日由于一些因素的推动,推完了搁置了大约2年左右的素晴らしき日々。当初草草玩完由岐(和柘榴)第一章的Ending之后有一种很多台词和内心产生同质性震荡的疑问反而暂时搁置了。不过当时因为这个Ending,因为颇多的引用和致敬,接触了黑塞的《荒原狼》。但终究因为浮躁的心境等问题只是随手翻阅,草草读就。而这次推完素晴日之后整理了心情去仔仔细细字字句句读了一遍之后觉得文字的触感明显不同,觉得这是本需要一路跟随一边读一边细细思考剖析自我才能体会到最深共鸣的书。

         阅读过程中,时常感觉仿佛在读自己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我借由它的口,说出了很多我自己的思想中混沌未分的话语。其实越发觉得很多“经典之作”和“大家之作“之中,那些名作之中很多都具备这种共性般的魔力,这或许就是他们被大众最终评定为名作并流传的原因之一。然而本书中则格外如此。才疏学浅的我或许根本无权评价这本或者这类书(对这类书的阅后记录和整理或许更适合做书摘而不是评论的态度来面对)

         由于书中大段大段哈里对于自己的残酷剖析(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对自己),我也跟随着哈里一同解剖自己,走过了自己内心的地狱,矛盾的螺旋,混沌而激荡的黑海,然后了解到了如何更好的和收音机里的音乐相处,如何更好的玩这场人生游戏。——先学会认真对待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嘲笑其他的。我根本无权也没必要超然到不朽者的层面去评价生活,而不朽者也只是看着,只是发笑,并不评价。

         这部作品,这些文字通过将混沌凝练成话语,用有外壳的答案解答了很多疑惑或者还没有完全凝练成型的想法。这并非完全形而上学的哲学讨论,而是在语言中实践了哲学,形成了某种态度和处事方法。

         记得有人问过我,哲学有什么用;我现在的答案或许是,哲学能 解答一些精神上、思考上的的困惑,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相信也容易看出,我大体上同意将哲学看做一种”疗法“的方案。(当然哲学使用不当,也有加重困惑,制造空想困惑的可能)

         回到《荒原狼》,里面关于”把人看作为一个整体是实验性的方案“,“人的躯壳里的无数灵魂”,“人性与兽性”,“神圣与不朽”“社会国家信仰”“中庸和极端”之类的观点和辩论无不发人深省,但我认为最精彩的还是魔剧院里的那段(任谁都会这么认为也没什么意外的)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全面图画剖析。

         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它点拨了一种道路,提供了一种疗法。

    收音机把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毫无选择地扔进各种各样的房间达十分钟之久,扔进资产阶级的沙龙,扔进阁楼,扔到闲扯的,大吃大喝、张着嘴巴打哈欠、呼呼睡觉的听众中间,它夺走了音乐的感官美,败坏了音乐,抓破它,给它涂上了粘液,然而却不能毁坏音乐的精神,与此相同,生活——即所谓的现实——毫不吝惜美妙的图画游戏,紧接着是亨德尔音乐会,音乐会上举行了报告会,介绍在中等企业中如何隐瞒账目的技巧,它把美妙的交响乐变成令人厌恶的声音,到处都把它的技术、它那忙忙碌碌、粗野冲动和虚荣心横插到思想和现实,交响乐和耳朵之间。整个生活就是这样,我的孩子,我们只能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是笨驴,就付之一笑。
…… 象您这一类人根本无权批评收音机或生活。您还是先学习洗耳恭听!您先学会认真对待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先去讥笑别的东西!难道;您自己就比别人做得更好,比别人更高尚、更聪明、更雅致?
您还是理智一点!您应该活着,您应该学会笑。您应该学会听该死的生活的广播音乐,应该尊敬这种音乐后面的精神,学会取笑音乐中可笑的、毫无价值的东西。完了,要求您做的无非就是这一点。” 
       读完的时候是晚上11点多在麦当劳里,走出麦当劳,感觉四肢充满了活力,但并不亢奋也不激动,是一种平静的愉悦感和顺畅感。

        回住处大约10分钟路程途中,觉得阴天的高积云覆盖的夜空上方的星斗,即使看不见,也仿佛在向我吐露着许多奥秘。(当然,这和Camus《局外人》中的“我”在临刑前的牢房中看到星空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又走了几步,抬头一看,火星居然从云层的缝隙里钻了出来,明亮地闪耀着;又走了几步,大角星也探出了头。这让我的心情棒极了,发自内心地想微笑。此时对面走来一对情侣,诧异地看了我一眼,不过我并不在意。

        火星和大角星在云层里时隐时现。我没有继续加重劲椎的负担,保持抬头试图去发现更多缝隙中能看到的星星,我觉得的这样就够了。耳边响起的是关联性并不是太大也不算糟糕的《夏の大三角》,不过这并不影响兴致,因为我知道牛郎织女天津四也在头顶上冰凉地舞蹈,在云层的上方遥远的宇宙里。

         是的,要学会幽默。虽然过去的很多时间淹没在了混沌之海中,做了很多或许错误或许正确的决定。可现在我觉得面对我所有的虚度,勤奋,虚伪,真诚,伤害,温柔,失去,获得——这所有的一切都能坦然接受,不对它们板起脸孔严肃认真,也不会高估或者贬低它们和它们所占据的时间的价值。

         其实并不是这部作品和荒原狼让我这样的,其实明白自己早已是这样的人,只不过没有将其化作语言来肯定这点。没错,其实我不知什么时候早已决定了不应该过多评判生活,从生活和这个庸俗不堪的世界中试图剥离自我。大概不知何时开始认为,只有在世界之外才能评判世界,给世界注脚或者量刑,正如一个理性无法做到理性地研究自我一样。

        我想现在自己一定能更好的欣赏收音机中扭曲和充满噪音的音乐。没错,先学会洗耳恭听,重视那些值得珍视的,将另外的一些东西付之一笑。这样或许能更好的面对这个人生游戏,做一个更有趣的棋手。直到能成为不朽者或者不能,回归稀薄的寒冷的星空的世界,再来对这个世界做定夺和评论也不迟。

         蠢蠢逐利的资本市场和吸血的特权阶级也好,自扫门前雪平庸安稳的小市民也好,评判所有这些东西的意义和价值,讨论他们的正确与错误与否,对我来说其实都不如彼时头顶火星和大角星的捉迷藏游戏给我带来的愉悦重要。当然,偶尔我也需要去魔剧院消遣一下,消遣一下自我的灵魂。


题外:

最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在公汽和地铁上用手机读书(or anything),移动端真是太便利啦,只要保持有电的话——当然,最好还能有个座位。电子书用多看阅读之类的app不但可以随手做笔记和标注,还可以同步按照格式导出到evernote之类的笔记本。而且还可以一边看一边听音乐,读累了还能上个网刷个微博开个LINE发个微信聊聊QQ啥的……不——总之也能在漫画,GALGAME,动画之间切换,只需要手机和电池。连一直对纸质书抱有特殊感情的我都开始怀疑我会不会也会在未来彻底抛弃纸质书啦。

至于为什么非要在公汽和地铁上?不知为何在自己一人的空间里反而会隐隐觉得躁动不安想四处走动。反而在人群里,我更能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或者说切断想与外界联系的躁动。这也是某种不大健康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吧:)

顺便一提,这次读Steppenwolf的时候基本上是手机开着多看,虾米app听着素晴らしき日々的OST里的四首曲子:小さな旋律,夏の大三角,主よ、人の望みの喜びよ,夜の向日葵 读的,感觉契合率颇高。(虽然有一些部分是读买的实体书的但是最后还是完全倒向了电子书)

Comments

2013/10/31片思囈語/人對世界的觀測,與其的量子糾纏

10/31/2013

Comments

 

       巡禮是孤獨的。       
       即使是古代的朝聖者A在巡禮路途中結識了旅伴B,其實他們在精神上仍然是孤獨的。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A-B的模型建立的,而是通過A-神-B這樣的鏈接。
       很少有人意識到,付諸純精神狀態的巡禮比付諸肉體的巡禮,其道路更為艱澀。
       上下求索,在思想的湍流中幾近溺水的時候;亦或者你需要逆流而上,乃至否定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甚至未來的自己的時候。
       有時人并不是害怕同流合污,而不願邁出腳步。有時人單單是因為害怕邁出腳步而不願邁出腳步。因為選擇實在太過痛苦。如果你能做一個光子,用目的論的角度,在虛時間上探測所有的路徑,一瞬間做出極值的選擇,這某些時候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幸福。雖然你大概失去了所謂的“自由”和“自由意志”。
       前文曾經敘述說,思考是痛苦的。現在想說,爲什麽思考是痛苦的呢?因為思考往往意味著做出選擇,從本質上來說,這是選擇的痛苦。任何一個選擇都意味著你在失去對立面的那種可能性。
       患得患失是什麽意思呢?除了意味著失去已有的東西,在我看來,或者說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擔心失去可能擁有而還未擁有的,那些可能性。
       如果我看上去是在自我毀滅,那麼我並不會為之而感到後悔。
       不會為自己彎曲的道路和逝去的時間而後悔。
       自由需要付出代價。而生命永遠輕如鴻毛。有的時候,完全的自由的代價或許就是孤獨吧,最真切的孤獨。只有當你不再被任何預設的,外加的的思想和價值觀所包裹,你才真正自由。那時你自由得一無所有,深知自己與他人之間不過是平行線。此時你得捫心自問,你真的想要那樣的自由嗎,你真的能達到那樣的自由嗎?在物理學中,放棄一些自由度,才能建立與另一個客體聯繫的方程式。完全的自由度或許意味著……沒有被確定存在?
 
       貫徹自我,有時就是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因為人的力量太過弱小,多數時候無法強迫環境與你共振。那些強迫環境與自己共振的人,遑論善惡與否,多數成了響噹噹的“大人物”;那麼一般而言,如若你不選擇和環境共振,有時就會像一顆從高速運轉的機床上彈飛的螺絲釘一樣。不然你就只能被車床磨平打造成標準件,成為毫不扎眼、人畜無害的環境和背景的一部份。
 
       突然想作一個思想/哲學的狂想。 
       如果說,時間是量子糾纏的湧現,對於外部觀察者來說不存在所謂的時間和變化的話——那麼所謂的改變世界,是否就更像是走出去,到世界中去;去讓自我和別的客體——人、物、系統和組織——建立聯繫,從而產生某種量子的糾纏,然後去用自己的觀測,自己的所謂自由意志(假設這個自由意志不是某種量子糾纏的湧現實際並不完全自由的話),去讓世界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變化,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坍縮呢?而在這種變化中,我們感受到了我們每個個體主觀經驗中的“時間”。如果世界不為我所動,我亦不為世界而動,時間就仿佛停滯了一般,這也是人們常常會去述說的一種主觀感受。
       如果同時有別的所謂的自由意志在讓世界按他的所望變化,那麼剩下的無非就是意志的比拼了,看誰強烈而已。在這個部份他比你強烈,那麼這個部份的系統演化更接近他的期望,在那個部份你比他強烈,那麼那個部份的系統演化更接近你的期望。然後把這個系統擴展到多方的,無數個所謂的“自由意志”參與的模型中。
       從這個角度看待世界也會很有趣。
Comments

《月亮和六便士》雜感,摘錄和筆記

9/22/2013

Comments

 
         近日終於徹底仔細看完了這本以前總是隨手翻翻,雖然對其中的一些句子印象深刻但始終因為惰性和集中力等問題沒能完整感受和體會的書。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會讓人認真思考很多東西的意義。
         然而我難以評價也不夠資格評價這本書,而且甚至不用過多去解讀這本書。
因為毛姆筆下的句子本身就已經這麼睿智,洞察力如此深刻,把人生的很多深刻道理隨手鋪陳在紙上,他已經把問題說的相當清楚了,而讀者不再需要去解讀太多了,只需要對指明的東西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從思特裡克蘭德身上,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當然我只是個半吊子,而思特裡克蘭德這個男人具備比一般人更多的勇氣,決心;也比我們更加不在乎那些條條框框對人的束縛。也許只有這樣的人才更容易變得偉大,不成為某個極端,你也許永遠無法達到某種東西的極致;當然,並非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是瘋子,狂熱者,流氓;這取決於你對偉大和瘋子的定義,取決於你所服務的價值觀。
         當然,我在一些問題上並不會如思特裡克蘭德那樣,也不希望變成這樣——他在這點上的確是偏激的:他認為女性有靈魂是一個幻象。女性是他享樂的工具,是他索求的自動應答程序。但是你說他偏激,說他是個混蛋?他不在乎,你說去吧。
         在美麗的太平洋中央,美麗的塔希提島,那個他和愛塔的世外桃源或者說伊甸園里。
         在哪裡,名為愛塔的美麗東方少女給了他夢寐以求的異性關係。她默默付出,默默承受,而很少索取和成為他的枷鎖。在哪裡,晚年因麻風病而雙目失明的他,甚至被土著社會拋棄的他,終於描繪出了一直在內心折磨他的某種偉大的美——某種混沌而善惡未分的原始力量——,通過自己的手展現了出來,然後他終於慘死于麻風病。
          然而,這一切結果或許都比不上他找尋它們的路途的價值,他將美從混沌的神之神殿中創造出來,然後又蔑視著自嘲著親手將其毀滅。世外的伊甸園也終將腐敗。

         我想,毛姆並不是想以思特裡克蘭德來斥責俗世中所有的”六便士“都是毫無價值的。
         有人追尋六便士,有人追尋那虛幻的月亮;重要的是經過思考后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且堅定且得到滿足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且不為選擇而後悔。

         於是恰好看到了這本書的討論,引之
月亮象征崇高而需要仰望的精神追求,亦即夢想,時常看似太過虛幻。六便士是當時英國最小貨幣單位,代表著平庸而低俗的現實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於奔命?還是為仰望心中那輪明月而有所放棄?』
          於是僅僅摘抄一些印象深刻,發人深醒的段落,最多是針對一些段落做一些小小的感想——真希望我不會把全書都複製粘貼下來。這些句子不一定與主旨——如果有的話——緊密相關,但是無疑富於哲理。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以下的摘錄更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眼中的月亮和他人眼中的月亮畢竟有所不同。而且對於打算讀它而還沒有讀的人來說,也許沒有這個必要;對於永遠也不打算讀的人來說,也許反倒可以用來滿足一下好奇心的誘惑。
         原諒大段大段的摘錄,因為它們實在是太美妙,太冷靜,太深刻。

Read More
Comments

由“國”與愛國的隨想

9/16/2013

Comments

 
國,高牆聳立,戈口守其地;
《說文解字》:
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而漢字簡化后,”国“則更加無趣和世俗:高牆護衛,守金玉與其中罷了。誰的金玉?統治者的,最早的發迹者的。
可見,國本身就是一個敵對的概念,這不假。而且最初也是統治者或者權利者爲了守護自己的利益,財寶而創造出來的,可以說,其起源一點也不高尚,也並不和平,是刀戟和城牆,鮮血與佔有的搏擊。

然而,我們常見,歷史上各國也常見—--
統治者常常利用“國”這種概念,來操縱民眾
他們常常教會你一種恨,然後告訴你,這是愛。
沒錯,我說的就是“愛國”,以及這種狹隘的“愛國”在各國官方途徑中出現的形態。

其實我更贊成,廣義上的國的概念。
他們居住在一片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文化,共享著一些共同的強有力的情感模式。你會發現——這個概念更像是在談論“族”
春秋戰國數個世紀,一時間小小的土地上出現了百十個“國”,那麼哪個是你口中的“國”?
——那麼我們寧願不要去談“國”,至少也來談談民族,乃至我們作為人類這個物種的事情。
當然,只要我們還不得不爲了生存,爲了生存本能互相搶奪互相傾軋,那麼一切都更像是癡心妄想。
Comments

On 历史的愚钝&智慧生命的痛苦

9/10/2013

Comments

 
历史是如此愚蠢。
不但大多数人甚至大多数英雄都是没人知道没人记得。
连记得的那一部分都是不准确不完善的,乃至被操控的。
 人类或者说智慧生命某个角度来说真是痛苦。
干嘛要让他们会思考呢?
只用考虑求生和繁殖的本能,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智慧生物在享受会思考的幸福时,也要承受会思考的痛苦。
反过来,如果智能生物无法享受思考的幸福,那么它就只能承受思考的痛苦。
或者放弃思考,当一只求生和繁殖享乐的动物。

我们记得许多有名字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以考证,但为了希望和梦想奋斗过的人肯定不止这个数目。大家都向往光鲜的衣裳又不沾泥土,无意识地都厌恶成为碌碌无名之人、甚至满身伤痕的历史的败者,《东之伊甸》这个说法正是由于大多数人类还没有真正认清历史的缘故。我前面说人只要用心生活,就能一点一点让一切变得井井有条,只要向往更袒露的自我,就会一次一次触碰既有禁区的底线,进而推进文明——历史的推进,与其说是任何有计划的策略和行为,不如说是来自人类心中的惯性,因为大家不可抗拒地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大家向着同一个方向才有了一个奋发的时代,才有了接下来的新的时代。有名的英雄以后世的名誉作为回报,至少从后人的眼光看是这样,但真正大部分历史的主人是没有回报的,没人认识,没人记得才是常态。
                                                                                                                        via ACG批评
Comments

时政·社会随笔与思考

8/27/2013

Comments

 
图片引自某个订阅的博客保存下来的照片,但是一时没有翻到原文
         首先,其实并不想谈论政治和时事,只想听听音乐看看书四处走走最好能去外星系开拓开拓,当然有个妹子陪我更好。
         但正如之前的文章引别人之言所说:如果我谈了,只是情非得已。

         只要你是一个“人”,总会有想发出自己本心的声音的时候,总会有想谈谈良心、公平和正义的这种冲动。哪怕只是一己之见。

         这在某部分人眼里或许是故作姿态和犯贱乃至作死,实际上不过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对美的需求,对自由表达的需求。而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里,长期带着自我审查意识生活(君不见,哪怕是建在国外、墙外的这个网站,也保留着最低程度的自我审查和委婉,果然根深蒂固),其实是会助长这种需求的。所以抑制不住,想谈谈最近对时政,社会和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念。虽然其实之前的文章也谈了,不过这里的直白程度可能会提高。

         如果你是个讨厌一切真实世界的芬芳与腐臭而不幸进入这里的读者。恭喜你,现在关闭页面一点也不晚。
         因为作者很愤怒(上图)所以很难口吐珍珠——好吧,其实也不怎么愤怒。



  •           说说审薄。我的观点很简单,冰山一角,以及一场各方底线范围内的公演而已。在被剥夺的正义的残余之中的形式正义,如果仅仅在这个框架内来看,那么,这出戏还不错。微博直播是很好,但是别忘了对少数说漏嘴的地方的审查和删节。结果可能无非就是在早已达成的底线妥协范围内的轻与重。☭内部的斗争和分裂已经非常明显,审判者并无道德自信和底气,而且受各方利益制衡。就像很少会有洁白的乌鸦一样。当所有人都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时,很多东西就再也难以为继了。
             而有了习的“三个自信、七个不讲”,实际上就是对某些迫切的需求关上了大门。结合近期动向有评价说,习比薄更是毛的好学生,这也让初期很多对新政抱有希望的自由派人士冷却了下来。可连一直在某些方面被外界诟病的毛新宇尚且谈过,民主的关键是给人民更多的话语和监督权,而在薄案开审同一天抓捕呼吁高层带头财产公开的许志永,不免让人战栗。
             仅仅说说言论自由吧:事实不是如此的话让人说说能怎样?如果有底气的话,☭让民众说说又能怎样?真相刺痛的是虚弱者的心。君不见据传7月1日微博上居然屏蔽了“共··产··党”这个关键词,”根据法律法规,不予公开“,这简直是黑色幽默。匿名过生为哪般?可能因为觉得当天提及此三字的基本不会有什么好话,大抵攻击性的言论居多。而当代中国这样的黑色幽默还少吗。
             几乎没有一个普通民众希望局势动荡,食不果腹,流离失所。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富强,自己生活幸福,人民安居乐业。可是,他们有这样的机会吗?他们的”中国梦“能实现吗?一位局中退隐老人这么说,可是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之了。

  •          说说最近报道的中国人书写、语言能力下降。当你看到越来越多的“法制社会”的写法替代“法治社会"在各种各样的文字,乃至官方权威媒体上出现而且也很少得到纠正时,你就会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对语言能力的这种威胁了。这只是个小小的例子,真要举例的话,可能每个人思考一番就能举出很多类似的。
             当然,其实我个人也妥协了——其实我当年也是固执地要区分”的、地、得“的用法的(虽然这种还非原则性的错误),其实我自己也弄不大清楚到底是该用”据报道“还是”据报导“比较好了也某种程度上懒得分清了,语言捍卫者可能焦心,而大众则只追求能懂就行,而键盘输入深得大众之意,才不管语言捍卫者的想法。别跟我提标点,我基本都不知道怎么用,知道怎么用的平时也不会特意过分注意,虽然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需求,不过语文白学了,中学的语文课代表也白当了。我果然好不无赖/我果然好无赖,意识到了却还助长此风(笑)。
    扩展阅读:《语言》、《汉字》(不知道原博是否被屏蔽)

  •          说说”滥俗“。中国似乎特别具备让一件事情变得”滥俗“的跟风土壤。原谅我用这个看上去贬义的词语,虽然我其实是想表达中性的意思。或许我应该说”泛滥“,但总觉得很抽象不直观。从民众热爱的歌曲,选秀节目,到网络段子,网络说法。从《最炫民族风》,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类,到宫斗剧谍战剧的跟风泛滥。也不要提谣言的扩散,抢盐之类的风潮,都可以看做是这种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从众和跟风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之一,不是说别的地方没有,而是在我国表现得尤为鲜明和明显。
             有人要说,君不见《江南style》也火了全球?可总体上,别人只是火一阵,马上会有新的东西填补,热点不断轮转;而我们呢,举个例子:广场舞上到处都是《最炫民族风》,经久不衰。(小圈子创造的一些词汇很快就成了年轻人公用的词汇”吐槽““小伙伴””卖萌“”地图炮“太多太多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私以为中国一直以来的教育和思想宣传让人有了潜意识中的某种的易于被煽动,易于被人影响的,易于少经乃至不经个人观察和思考而盲从的倾向;有了这种倾向,逐利的商业模式就会最大限度的推动这种趋势扩散走向最大化。或许这么跟人说的话,别人会批我是上纲上线,但还请走自己的路,让我说去吧(笑)。不过其实这种现象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社会进步和解放人的思想的层面上,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也是靠这样传播直到深植入人的脑海的。

  •          不得不说,在自我审查的问题上(无论是政治还是道德上的自我审查和委婉),部分网民和群众的智慧其实深似海,各种双关隐喻让人叫绝,比如qnmlgb→去年买了个表,tmd→挺萌的,更敏感的就不提了,当然我不是鼓励粗俗。

  •          回想一下,会觉得自己的思想和三年前比,发生了不少变化。这可能也是与自己迈上了社会(虽然可能不是那么彻底),更多接触了底层的人与生活有关。但是如果客观审视的话,一直自诩中立的我,比起现在或许还是三年前的时候更加中立。
            曾经是个出入自如,或者说有几分超脱的中立主义者(在各个方面,这里不仅指时政,而是在各个方面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正如我个人曾经最喜欢的意象——风——一样来去自如不受拘束。随后因为种种原因有虚无中立主义的倾向,价值上都虚无了,自然就中立了,因为一切都没有价值,价值取决于个人选择。到现在开始觉得虚无和荒谬主义思想过度介入个人生活会对入世生活造成种种损害和对未来潜在的不良影响,我开始回归入世的中立主义(至少我希望如此),但如果跳出自身来审视的话,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没有以前那么超脱了,变得更加搅合和激进,或者说更加入世。
             这或许也是因为,我像其他很多温和乃至本来超脱的人一样,对现状和未来产生了幻灭感,抛弃了温和的希望所致。这种想法大概源于“有些东西需要突变的外力来纠正,要等自然去进行修正平复,可能就会多等上很久很久。”
             但我还是希望人应——首先是自己——时时牢记,一旦人走向偏激,就容易被他人影响和蛊惑,就容易选择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某种程度上不管如何标榜自己中立,也不再是中立者,而成为了对自身信念的狂热者。当然一个绝对的中立者必须是绝对的和场内无关的旁观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比加缪的《局外人》笔下甚至更彻底),然而,作为一介没有超自然的器量和能力的人类,此等事情几乎绝难做到。

写给自己:
先要活下去,才能活得精彩。
如若想改变,应先攒起力量。(连人家玩游戏都知道蓄大招呢)
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测,修炼内功才是正道。
如果努力过仍然无法改变,那么至少要有能力回避开,要能保护自己需要保护的东西。
没有努力过,就没有底气说放弃二字,没有努力就逃避的话只有逃开的一瞬间会觉得愉快,之后会承受加倍的痛苦。
若将其从意识形态宣传中剥离出来,保尔·柯察金关于临终回首人生的那段名言还是很有道理的。逃避后的碌碌无为的人生将会在最后被清算,成为你的痛苦。
每当我遇到自己不敢直面的困难时,我就会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已是一个80岁的老人,因为人生中曾放弃和逃避过的无数困难而懊悔不已。当我进入到那个老人的心态中之后,我会对自己说:“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可以再年轻一次。”然后我睁开双眼...砰!我已再一次年轻了。
抛弃幻想,准备战斗;丢下迷惘,着手奋斗。
不为别人灌输的理想与正义,而为自己选择和相信的理想与正义。
感谢自始至终支持我也将会支持我的人。

——对了,别只是说说而已。

PS:

一辈子”中二“和一辈子”暮气沉沉的大叔心“你选哪一种?
我觉得还是中二更有意思。

不是尊贵的付费用户没法用密码,不然我真打算给这文设个密码,没错,因为种种原因其实类似的文章不想过多示于人前,不过其实更多地本来也只是写给自己看的。
Comments
<<Previous
    图片
    Schrodinger's equation & his cat

    Author : Phaer.C

    总之人都是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的吧?
    人如其字,人如其文。想了解一个人,看其笔下的文字就好。很高兴在这里遇到或者认识你w。

    存档

    July 2019
    November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November 2014
    August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May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March 2012
    February 2012
    December 2011
    September 2011
    August 2011
    April 2011
    January 2011
    October 2010
    September 2010
    August 2010
    June 2010
    April 2010
    March 2010
    February 2010
    January 2010
    December 2009
    November 2009
    October 2009
    September 2009
    August 2009
    July 2009
    June 2009
    May 2009
    April 2009
    March 2009
    January 2009
    December 2008
    October 2008
    September 2008
    August 2008
    July 2008
    June 2008
    March 2008
    January 2008
    December 2007
    August 2007

    RSS Feed

    Categories

    All
    0dc2f50672
    1720ce56fa
    29609fff73
    34f3a0a529
    3d695ff936
    Ai
    CS/IT
    Doc.be
    Expo
    Interstellar
    Os
    三观
    世界
    二次元相关
    历史
    吃饭
    哲学
    宇宙
    对话
    心路
    思考
    恋爱
    感想
    摄影
    文学
    文学
    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
    时政
    星际穿越
    死亡
    物理
    物理
    电影
    电影
    社会文化
    科幻/幻想小说
    科技
    笔记
    纪行
    翻译
    观后感
    观后感
    评论
    语言
    诺兰
    赫尔曼·黑塞
    随笔
    随笔
    音乐
    音乐
    魔法
    黑洞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ll contents i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