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CA Aria
  • About
  • Blogs
    • Reflections
    • Otaku
    • Worldline
  • Works
    • Writing
    • Artroom
  • Updates
    • Updates+
  • Linkage
    • Guestbook
    • Blogroll

从家庭到教育--日本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剪影

3/17/2009

Comments

 
首先,这是当年我选日本社会文化课的交给小森阳子老师的结课论文。一家之言而已。我的视角是片面的,任何人的都是,交流和听取可以稍作弥补。这篇论文得到的成绩评定是A,所以想必作为日本人的阳子老师(好吧其实礼貌点说应该是小森老师,只不过选了两个学期的她的课,对于她的印象始终是亲切二字)对于一些观点还是比较赞同。没有能得到A+,也是因为她提到有些地方需要“斟酌”,所以肯定不准确和个人观点的地方也是很多的。

转载请遵循CC协议。。至于抄论文用……请自便不过自己负责……

----------------------------------------------------------------------------------------------------------


一.引言


说到中国和日本,很多人都会无法避免地联想到战争,伤痛和纷争.不可否认,两个国家的部分人之间仍存在着误解与敌意.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大部分中国人和日本人彼此是友好的,善意的.而且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一定的是趋向友好,理解,合作乃至亲近的,这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也是中日两个有着深厚渊源的民族的必然选择。而造成这些误解与敌意的原因,很多也都是来自对彼此的不了解与误会.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有必要彼此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社会.. 

我们都知道,日本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传统十分深厚,这种渊源反映在现在,我们就会发现,日本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直到今天仍有太多太多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而在这些相似之外,也有因为各自历史,自然,环境而孕育出的不同民族性格等种种因素造成的不同.

社会和文化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对于我这样的个人难说,是难于做出精辟而切中要害的分析的,即使那些伟大的社会学家也不敢说自己就能看透社会和文化这个体系.所以,在这里,我无意去对整个社会文化进行系统上的探讨,因为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是仅凭我的力量很难做到的.

我仅对社会文化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一小类现象作一些个人的分析,作一些个人的探讨.

我的切入点是家庭.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面呢?因为,在我看来,社会这个大生命体的细胞就是家庭,正是一个一个的,无数个的家庭堆砌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所以家庭就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缩影,

而家庭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文化.

而这个讨论中,又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其他的社会文化现象.例如教育。

在我看来,家庭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事实上,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家庭教育,则是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始终贯穿影响熏陶我们一生的.而家庭环境很多程度上牵连着教育的情况。这些讨论里,主要以对日本的分析为主,辅佐以中国的情况进行参照。

二.

从哆啦A梦和大雄的家庭说起



小时候,经常看的一部动画片就是哆啦A梦了.当然,中国人还是更情愿叫它机器猫,小叮当之类的.直到现在,我的书架上仍然放着整整一套的多拉A梦超长篇的漫画.

最初得到有关日本人普通家庭的印象,大概是从那里面吧.

大雄的家庭可以说是某段时期(按所学课上所说,大概是昭和晚期)里比较典型的日本家庭了.

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用小镇形容太小、用城市形容又太大的地方——用日语里的町来形容再好不过的地方.每家都有一幢分离的日式2层楼小房子和一个院子.大雄有一个当サラリ―マン的爸爸.过着多少年如一日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 。一个当专业主妇的妈妈,和很大一部分日本妇女一样。

唯一一点和现实有出入的大概就是,我根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作的小说《太阳以南,国境以西》中的内容推测得知,昭和年代似乎只有独生子的日本家庭是不多的。而漫画和动画里,他们4个孩子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家庭。——当然这是题外话。

这是战后日本很传统的家庭模式,也是被认为比较理想的家庭模式。

简单的说,也就是丈夫在外面工作赚钱,做个上班族SARARIIMAN;妻子把持家庭的经济,理财,操持家务,照顾幼儿,并接送稍大一点的孩子上幼儿园。也就是说,妻子是个专业主妇。妻子会每天洗好该洗的衣服,为丈夫和孩子准备晚饭,去超市购买各种食材和居家用品,接待因为各种原因来造访的工作人员(比如水电工,推销员),打扫卫生等等。在她们闲下来的时候,会看看电视,或者在门口和邻居聊天。

如果有兴趣的主妇,大概也会给报社的一些栏目写写稿子,或者给杂志投稿。陶冶自己性情的同时,还可以为家庭获得额外的收入。
平常和孩子接触的,主要是母亲。小时候,孩子由母亲在规定的时间送到幼儿园,稍微大一点,就送到附近的车站,让他们自己等校车;再大一点,就可以完全放心的让他们自己上学了。其实这点之所以得以实现,有一点是依赖于,日本的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是就近入学的,这是一种默认的规矩,极少出现跨区跨市的上学现象。所以基本上,学校离家里都不会太远。

当然,除了这种典型的2代同堂模式以外,还有孩子的祖父祖母也在同一个家里居住的三代同堂的模式。这种情况下,爷爷或者奶奶会或多或少的为孩子的母亲——家庭主妇——分担一些家务事,但家庭的经济状况,理财事务基本上还是交给主妇把持。

现在日本家庭状况有了改变,有些年轻夫妇选择了不要孩子,还有些女性对工作怀有热情,于是夫妇双方都出去工作。而还有很多人,则终身独身生活,但是,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丈夫+孩子组成的家庭还是主要的成分之一。

而在中国的家庭模式里,基本上不上班把持家务的家庭主妇是极少极少的。普遍情况是,夫妻双方都去工作。两方共同的分担家务劳动,家庭琐事,家庭的收支理财状况,由夫妻二人共同协调打理。平常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也是2个人都很平均(大数量地总体上看),当然出于孩子心理的原因,再考虑到母亲的母性温柔的因素,或许孩子稍微愿意和母亲亲近一些。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老师在课上提到的孩子上学时的接送情况。因为中国教育体系里,很多家长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往往会采取各种方法把孩子送到较远或者很远的学校去。而且中国的学校也没有日本那么健全的校车接送制度。于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诞生了。很多中国学校上学放学时,校门口会出现很多白头发的老年人的身影。那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们。因为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于是很多赋闲在家的老年人便担当起了接送孩子平安上学放学的任务。

当然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和中国与日本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关。过去的日本,一直在努力从小培养塑造孩子坚强独立的意识与意志。我以前就有看过资料,北海道有的学校每年固定有一天,要求小学的孩子在大雪天赤裸着上身,只穿一条夏天穿的短裤,在雪里坚持一个上午,培养他们不怕艰苦环境的坚强意志。我不知道现在的日本是否还有这样的教育方式,但中国的孩子很多情况下在,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一直受着溺爱。
三、榻榻米与和式住房的消失、家庭的危机与迷茫。

说到家庭就不能不说到家庭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以前,在土地比较充裕的时候,这样的家庭基本上都有一幢属于自己的2,3层高的有着比较浓郁日式风格的独立房子,就像看到的哆啦A梦动画片里,大雄家那样。然而,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飞速进行着,在大一些城市里,土地越来越吃紧 ,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很多这样的房子都被政府购买赎回,根据发展规划的需要在原土地上建起了高层公寓,很多这样的家庭,也搬进了高层公寓里居住。

当然近年来,对有条件的日本年轻夫妇,在买房时,建筑公司提供了房屋风格个性化的选项。但是这样的选项,无法改变传统日式房屋在城市里逐渐消失的事实。

而在中国的情形: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除了一些家庭住在原有的老住房里——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住房都是靠国家统一分配几乎同样的房子,在中国的人民公社,合作社时期,全国很多人住的都是很简陋的集体平房宿舍。这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发展阶段中的一种国情。后来改革开放后,情况稍微有了一些改变。随着建筑业的发展,5,6层楼高的比较现代的公寓也多了起来,国家的经济状况,人民的经济条件也有了改观。结婚后的年轻人往往会在国家的补贴资助下,半分配半购买地得到一套(毫无特色的苏式公寓,住房的外观也是毫无特点的长方体)住房。而到现在,分配住房已经极少了,商品房市场极度发展,楼市持续升温,价格居高不下,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只能买房。 

而传统住房,如四合院,已经消失在经济之长龙绝尘而去扬起的尘埃里。就如同在日本房屋里,越来越令人怀念的那个小院子,那些“缘侧”,和那些榻榻米地板和纸糊门一样。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冲击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家庭的居住环境,还有这些家庭本身的形式与结构甚至是根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上的改变,想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一类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不想被抚养孩子的重责所烦恼,于是便选择结婚不生孩子或者根本不结婚。而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条件改善而变得可能的婚外情现象,也越来越冲击着日本的家庭结构。离婚率有升高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只能得到单亲的关怀,甚至连单亲关怀都得不到。因为很多情况在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一方也会消沉起来,如果是父亲,极有可能染上酗酒等等恶习。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或者,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离婚后一方会和情妇或者情夫重新结婚,而孩子会带着排斥心理去接受一个继父或者继母的照料。而在勉强支撑着不离婚的家庭里,家庭气氛也极为糟糕,丈夫从早上出门,晚上很晚回家,一天到头,夫妻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无论如何,这样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随着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迎来长达近十年的泡沫经济时期,糟糕的经济形势也加重了日本人的迷茫感,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到了家庭中。工作再也没有“铁饭碗”,再也没有终身雇佣制,也许辛辛苦苦为一家会社工作了20年,哪天早上就突然因为裁员被辞退,很多日本人也会反思自己每天辛苦工作的意义并产生一种迷茫和自我否定感。这种气氛环绕在社会里,也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带来教育等方面一系列文化上的问题。而这些婚姻家庭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也同样地困扰着中国人。


四,从家庭到教育,教育应求助于家庭。

家庭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从出生开始,到我们上学后,工作后,成家后,甚至一直伴随我们终生,我们都在经历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教会我们基本的礼仪,家庭内的礼节,为人处事之道。而这种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受到家庭成员的品质,家庭内气氛的种种影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无论多么好的学校教育都是无用的。这必将导致教育走向某种程度的失败。

在我看来,最近一二十年的日本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似乎出了一些问题。日本教育部门引进的教育改革,希望借鉴西方的民主教育,带来了学生与老师绝对的平等,带给了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却也随之带来了课堂崩溃,学生永久性逃学等一系列问题。

就以中学教育为典型吧。

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一篇十分著名的国内作文竞赛获奖文。是就1986年中日联合夏令营的事情而写的议论文,名叫《夏令营中的较量》。那一次较量,我们中国的儿童少年完败给了日本的少年们。无论意志品质,环保意识,礼仪修养,互助精神,中国的小皇帝公主们都输的很惭愧。在那个时候,日本的教育成果是我们的榜样。

而二十多年后,从种种渠道得知的日本中学教育的效果,却是完全的另外一个样子。从一位美国学者的著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糟糕的图景。上课时,有的班级完全不理睬老师,孩子们打闹玩耍,或者干脆集体和老师作对。有的学生在校园里抽烟,相互欺负弱小的同学。有的学生干脆突然就再也不来学校了,从此退学。而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曾经是日本教育的骄傲——也大幅下降。总体来说学生学力有所下降。

再加上见诸报端的很多很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有些行为真的很难想象(注①)。虽然我相信和22年前夏令营中一样那些优秀的日本学生一定还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整体的教育情况的确比以前糟糕很多。

日本教育部门规定了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地位,于是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建议和引导,而无权强行管制。而在中国,在尊师重道的儒教思想的传承下,学生对老师是有一种敬重的,就算不愿意不情愿,往往也会按老师的指导行事。

一些文科省官员把逃学解释为学生个人性格所致的偶然性必然。既:一定会有一定比率的不愿意去学校的性格的学生存在,采取了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更多的是一种放任,一种宁愿摆脱责任的逃避。

根据日本法律,教育是青少年的“权利”,而非“义务”。于是,从法律上又无法对孩子逃学进行约束。而在中国法律中规定,青少年受教育,即是权利又是义务。

在以前在日本,学业考试考的好,就可以进入好大学,进入好企业,找到好工作,并且在终身雇佣制下生活的比较舒服。而自从泡沫经济期后,社会的信心受挫。人们也开始反思,努力那么拼命工作是否有价值。这种气氛带到家庭中,影响了孩子。孩子会怀疑教育的价值。他们也许会这么认为“努力学习进入好大学了又能怎样?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还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解雇,还不如轻松快乐一点,听任自己的心愿而行事。”

我觉得究其根本,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那些课堂崩溃现象的带头者,怂恿者,校园欺负事件的制造者,退学者,青少年犯罪者,其家庭有严重问题的比率相当高。要么就是早年父母离异,从小就缺乏关爱。要么就是父母在家中冷战,把孩子尴尬地夹在中间。除此之外,日本社会相对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父母如果忙于工作的话,很难很好的顾及孩子的教育。

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影响,从这个证据可以略见一斑。我觉得,要改变以上的教育不力现象,除了教育当局必须做出改变,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以外,家庭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在日本经济正在走出低谷,社会在重建信心,而父母应该在孩子幼时给予足够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整个教育体系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的教育近年来也在这个方面出了问题。即使在一个很好的家庭里,人们也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在中国,人们太看重学校教育与分数,反而忽略了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于是,很多学生进了大学都会感到迷茫。给大学的教育带来问题。并影响到以后的生活.

由上所见,家庭在教育中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教育出的很多问题应该求助于家庭。


五.结语


在上面,我只是浅显地就我对日本和中国的了解,对日本和中国的家庭和教育作了些凌乱的分析。其实社会和文化是一个许许多多东西纠缠在一起的大杂烩,任何部分都和其他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行肢解的分析,意义是不大的。但是,我还是就自己的能力所及,说出了一些或许不正确的见解和比较。


六.我的独白。


     我相信很多人学习这门课,初衷是加深日中的的相互理解。虽然一个人做不到,但是如果无数的人抱着和我们一样的看法,去进行彼此了解,情形或许就大为不同。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舍弃情感纠葛,但是我们应该多一些辨证和理性的思考。
      日中理解与世代友好既不是痴人说梦,却也不是唾手可得。这需要两国人民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些中国人对过去的日本极少数人犯下的错误念念不忘,而不愿看清绝大多数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事实,不肯放弃仇恨。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当我想到这一个在空天飞机上国土基本就可以尽收眼底的国度,多山的国度,在战后的废墟和伤痛上创造出全世界第二的GDP(虽然或许很快会被中国超越)时,我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民族。她和我的祖国——同样从战争的巨大创伤中坚强地站立起来,同样创造了难以置信的伟大成就,走向自己的复兴之路的中国一样,令我惊叹。对于中国,我作为她的儿女自豪;对于日本,我也必须表示敬佩。从这个民族身上我还有很多值得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要了解她的社会,她的文化。

注①:有这样的案例:某青少年仅仅是因为觉得某人的目光让他不自在而将他残忍杀害。(总计全身各处捅了三十多刀)日本电视台时不时会放一些专题节目,教导成年人如何避免在一些场合避免激怒青少年来回避可能遇到的人身伤害。比如在电车上不要直视那些看上去阴郁的青少年的目光,不要试图与青少年同时走向一个空着的座位等等。。。

                                                  

                                                                                   (请尊重作者的权利)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图片
    Schrodinger's equation & his cat

    Author : Phaer.C

    总之人都是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的吧?
    人如其字,人如其文。想了解一个人,看其笔下的文字就好。很高兴在这里遇到或者认识你w。

    存档

    July 2019
    November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November 2014
    August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May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March 2012
    February 2012
    December 2011
    September 2011
    August 2011
    April 2011
    January 2011
    October 2010
    September 2010
    August 2010
    June 2010
    April 2010
    March 2010
    February 2010
    January 2010
    December 2009
    November 2009
    October 2009
    September 2009
    August 2009
    July 2009
    June 2009
    May 2009
    April 2009
    March 2009
    January 2009
    December 2008
    October 2008
    September 2008
    August 2008
    July 2008
    June 2008
    March 2008
    January 2008
    December 2007
    August 2007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ll contents i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