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CA Aria
  • About
  • Blogs
    • Reflections
    • Otaku
    • Worldline
  • Works
    • Writing
    • Artroom
  • Updates
    • Updates+
  • Linkage
    • Guestbook
    • Blogroll

重溫《某一天,炸彈從天而降》

12/25/2012

Comments

 
          這本古橋秀之寫的書我大概是今年上半年在手機上一點一點看txt看完的。
          當時因為非常喜歡,所以開玩笑對夏總說送這個台灣角川版本給我當生日禮物。然後他果然就送了這個(雖然我拿到手上已經晚了3個月),最近翻著實體書又回顧了一下,果然還是想記錄一下這本很有特色的小故事集。

          雖然是基本互不相關的小故事集,但是全書卻是安排在明確的主題下的。如同作者在后記中所言,以普通的男孩子遇見不同尋常的女孩子為大綱,每個小故事都與時間流的”變化“或者”不同“相關。(又是各種boy meets girl啊)。
總之,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意念,就是其實人都活在各自的時間里。
          嗯,彼此交錯在一起的時間,其實都是奇跡也說不定。比起好似是理所當然的並肩行走的時間,其實還有如此多種不同的可能……即使是在同樣的時間流里,如若是隔開很遠的平行線,也是無法產生交集的吧。
           下圖是后記中作者的圖示說明—--
Picture
           如果要簡評一下這部作品大概就是:          
           正如古橋本人說,全篇以少年與不可思議的少女邂逅為軸,以奇異的時間連接為背景;有時空,種族或是形態方面的壁壘卻不會發展到讓人感覺殘酷或是沈重的展開,結局往往在沖擊中戛然而止或是在開放性中留下無限可能;寓思索於簡單清新,有著小小溫馨,小小玩世不恭,小小俏皮(不過這也可能是臺灣譯者的關係)的文風中。這也算是作者文字的魅力吧。
          特別想提一下設定和情節的合理性方面的問題。本書幾個故事小品大多數不怎麽在意設定的合理性或者科學性,比較專註於”如若接受這個設定,在這個設定下會發生什麽“,以此為前提展開梗概式的演繹。事實上其設定多數大開大合,甚至可以說有很多都合主義或者難以解釋的設定。就連故事情節和細節描述也是能簡化就簡化,著重於突出梗概,把故事主要沖突點、矛盾點和主題更加鮮明、更有戲劇性地凸現出來。          
          幾乎每一篇短篇在我看來都是非常不錯的,這或許就是所謂的電波對上了吧。

接下來就分別說說各個小故事:

  • 某一天,炸彈從天而降
         這是個有點傷感但是卻溫馨向上的故事。  
         備考生長島,和高中時期與之有過一點點曖昧情愫的廣崎ひかり的故事。更準確地說,是長島與廣崎的炸彈版思念體廣崎ピカリ的故事。這里面的BOY和GIRL的姓氏,廣崎和長島,很明顯是在NETA廣島和長崎啊。兩顆原子彈著彈地不用多說了吧。關於巨大蕈狀云(蘑菇雲)的描述,很明顯是在說原子彈。

        硝化甘油—--
          既是制造炸彈的原料,也是心臟病患者發病時用來擴張血管的藥物成分。
          因為廣崎的一次發病而與之發生瓜葛的長島,卻錯過了那個甜甜的吻。(活該forever alone啊,可為毛還有辰美啦你!)
      ”你知道嗎?硝化甘油的味道甜甜的喔……我現在嘴巴里還留著這種味道呢。”
       她一邊說,一邊還舔了舔自己的嘴唇,突然停下腳步抬頭看向我:
      ”所以,如果你現在親我的話,嘴巴也會有甜甜的味道哦。”
          仿佛為了完成這個未了的心愿而出現在長島面前的思念體炸彈廣崎ピカリ。全身由超級PNT制成。眼淚或是汗水滴在地上也會引起小型爆炸。胸前有著一旦覺得”小鹿亂撞”便會迅速前進的爆炸倒計時懷表。
一上來就要長島陪她約會的不可思議少女。

          雖然覺得困擾可是最后還是無法放下不管,因為無論是知道名字這點,還是對炸彈的喜愛與種種看法上,活脫脫就是ひかり本人—--
      “這個混亂的街道與人們,還有眼前這些凌亂的景物,所有的一切在瞬間灰飛煙滅后,只剩下巨大、美麗的蕈狀云。這樣不是很好嗎?”

      “因為,你不是不想成為大人嗎?”

      “活着,是很辛苦的吧!如果看不見未來就會感到不安,但是,如果看到了又會感到絕望,’未來‘或是’將來‘,不管是哪一個都只會有痛苦而已啊!”

      “所以,大家才拼命的努力著,假裝忘掉眼前這些混亂的事情。但事實上,所有人都是在想著——”誰來結束這一切吧'!"
        (這個炸彈的想法相當的反人類反社會呢orz。不過確實說的也有點同感呢。尤其是關於未來的討論,讓我想起了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引發的兩種哲學,因果論和最小作用量原理兩種不同哲學觀下關於”自由意志,選擇的痛苦“和”預知未來,無法選擇的痛苦”之間的衝突,和這個如出一轍。)

           完成了那個無法拒絕的,仿佛約定般的“甜甜的“吻之后。爆炸倒計時卻在11:59:58和11:59:59間反復搖擺。

          為什么不會爆炸呢?因為—--
      “長島,你的未來,是屬于別人的”
      “我明白了,雖然我一直喜歡著你,但是你卻已經喜歡上了別人了……”
      “很遺憾,時間已經到了——再見。”
           然後,長島就收到了廣崎因為心髒病發作而離世的消息,並且被廣崎的遺願託付給了那塊停在11:59:59的懷錶。
      懷表的時間停在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
      雖然她的時間已經停止了,但是我們的時間正緩緩地流動著。
          因為,那個習慣敲長島腦袋的辰美,在那裡等著他,而且,作出了要一起考上一所大學的約定。
就這樣,如同後記的圖示的第一張圖,女孩的時間停止了,男孩的時間卻還在緩緩前進。

  • 快快長大         

           如果說第一個故事比較傷感,這個故事就比較歡樂了。
           故事講的是一種叫"高登癥候群”的俗稱“癡呆感冒”的流行病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發作的故事。
           結尾非常有意思。手上的公告單和一句“話說回來,這里……是哪里啊”沖亂了既成的故事時間結構,給結局點綴上了一絲亮色。
          讓人難以分清這到底是女主患病后男主跟著患,然后兩段劇情間有個跳躍,從高中時代跳躍到雙方都更成熟一些的年代;還是整個故事都只是男主患病后的主觀視角或者回憶。從后記的圖來看,男孩子的時間箭頭應該是指向未來的,女孩子是指向過去的。所以,還是更有可能是前一種,不過這也不是決定性的證據。可是這種流行病真的能時隔多年再次完全相同的爆發么w,連政府的應對手段都一樣么。或者兩人同時病了,但是程度不同,痊愈時期也不同?w,總之這個迷惑性的結尾幾乎就是全篇最大亮點了。
          故事的深度其實就非常有限啦。女主角185的巨人,男主角158的豆丁,這樣的反差還真是有趣,不過從結尾看,兩人應該是順利走到一次了,真棒。[mask]還有158背著心智幼體化的185,然后被噓噓在背上之類的劇情(。[/mask]
          隨著女主病情的發展,可以觀察到女孩成長階段的不同過程,真是不錯呢(某種意義上真是恐怖,各種黑歷史啊!)女孩子的家庭……唔,說起來母親去世然后有了繼母,然后父親又去世,繼母卻待女孩子非常好,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什么的設定好像也在別處見過,不過這種往往還是很感人的吧。 
     「比方说,某一天休息的时间,男朋友想要亲妳的话,说不定会碰巧因为身高不够高而亲不到也说不定。因此——在此,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妳要仔细听喔——这个时候呢,妳千万不可以『噗嗤』地笑出来喔。因为那会很伤男朋友的心。但是,如果他反过来问妳『笑什么笑啊,妳这个巨大生物』的话,妳可不能突然发火追他、痛殴他喔。记住了吗?」
         hobbit族看來得從對方的loli期就給自己留好后路啊……

  • 愛戀亡者之夜
           這個故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透露著蒼白感、無力感,絕望感的陰暗系寓言。
           在另一條世界線里或許本來應該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或者彼得潘的美好童話,然而,卻在摩天輪的最高處,天堂與地獄交錯的地方,走向了沉重而壓抑的收束。

           這可能也是全篇最大氣的故事。也是全書我最喜歡的前三名里的。
           自從半年前讀了這個故事之后,每每在輕軌、地鐵、公汽上隨著顛簸和搖擺,捱過漫長的路程時,周圍的空間就仿佛幻化成了故事中REPEATER的世界。仔細想想,會不會遲早有一天,連我也早就變成了REPEATER,重復者,在滿是REPEATER的電車里,公汽上和他們一起來回搖擺呢?
          某種程度上,社會就是把人變成一個一個只會重復轉動的齒輪,而它的運轉所需要的,多半也是這種齒輪而已。感覺故事多少也是在諷刺這點吧,社會上有多少人是如同活死人一般,沒有夢想和期待地活著,沒有意義地活著,重復著單調而無聊的工作,單調而無聊的生活呢?當然,很多人,只是在掙扎活下去罷了。

           故事中的世界里,因為某種不為人知的原因,活死人,或者說repeater越來越多了。
      這時候正是死人通勤的尖峰時間。
      工作到死的人們,就算死了還是想要繼續工作。
      ……話說回來,在他們曾經擁有過的人生中的“某一天”,就像是刮傷的唱片一樣,不斷地重復著。
           這個社會的運轉,越來越配合比例不斷增加的Repeater。而且也越來越依賴他們(某種意義上來說,Repeater才是社會最好的螺釘啊,不像活人還有各種念想,各種不確定性)
           坐在由Repeater駕駛的電車上,和已經成為Repeater的娜琪不知道是第多少次”按照約定“去游樂場。這樣的男主人公——守,自己也覺得或許遲早有一天會變得和他們一樣。吃著Repeater開的拉面店的拉面,吃著Repeater的超市供應的食品。因為一直吃著死人國的食物,或許早就沒有回頭路了。
        
           不過對他來說,正常的世界早在那一天就結束了——有某種不適宜外出的宿疾的娜琪帶去游樂園的那天。就在摩天輪的最高點,娜琪倒下,然後去世了。
          男主被失去理智的娜琪母親的斥為“殺人兇手”,卻又被娜琪父親告之"至少連同娜琪的部分好好活下去“。
          可作為Repeater早期出現的案例復活的娜琪摧垮了其父母的神經,在娜琪的雙親自殺后,男主人公的父母也因為愧疚自殺了。可諷刺的是,他們都作為Repeater復活過來,回到了變得有些怪誕的重復”日常“中。雖然再也沒有了真正的”感情“和”想法“。
           那正是他”正常世界的最后一天“。        
          而娜琪”選擇“重復的“某一天“,也正是她生前最后的一天,被守帶去游樂場的那天。(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主動選擇的)
          于是這個結尾真的讓人有點嗆不過氣來。
      跟我在一起的這裏,是她的天堂。
      跟她在一起的這裏,對我來說則是地獄。
      摩天輪載著不知道是活著,還是死了的我們,緩慢地旋轉著。
      就像是天堂的風車,
      也像是地獄的齒輪,
      永遠不停地旋轉著。
          再次回到后記里作者給出的圖示,可以看到,男孩子的時間線/世界線前方是一條悲傷的表示停滯和結束的橫線。

  • 小神仙
          這是個溫馨有點浪漫的小故事。比起叫做神仙,我更願意把圖蘇神看做付喪神呢。不過其實兩者之間也沒啥差別。
         其實日本神道教的神明概念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歸屬於Animism的這種信仰其實是非常曖昧的。在東方project的相關作品里也有討論神明和妖怪的分野的問題。一般來說我是認為兩者不存在絕對的分野並且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以前寫的一篇文里也談到過這點。
          另外以前翻譯過一本叫關於東方project里騷靈三姐妹的同人本。裏面也有討論付喪神的問題,是相當感人的一本本子,雖然匆促之間翻譯的不是太好。
          還有記得夏目友人帳的TV動畫里也有一個失去最後一份信仰然後消失的露神的故事。
          大概很多小神明多半都是維持著曖昧的存在,閒著沒事,適當地回覆一下凡人的煩惱,心情不好了作作祟,讓人們給他上祭品招待他——這種類型的存在吧w?
          古老的圖書館被拆掉非常可惜,幸好那些書和古物最後留了下來,這樣附着在这些东西上的那種古老的气息和氛圍(圖蘇神そのもの)便得以继续存在。
      “如果寫的太過恰到好處似乎也不太好吧。我想所謂的神明……就是要讓人覺得 ‘或許是存在,又或許不是那麼具體的存在……’這樣是最好的吧。”
      我看著她那不高興的側臉,稍微想了一下。
      假設圖蘇神已經一百歲了,那麽在她看來,人類是多麽的靠不住啊,隨便吹一下就開始飄搖,接著就消失不見,感覺就像是煙一樣飄渺也說不定。
      就算是擔任彌宜的人,也是每年都會更換不同的學生擔任,只要經過大約十年的歲月,人的臉就會長得不一樣了,百年之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死去。
      在同一幢建築物、同一個空間裏生活了百年,而周遭的一切,除了自己以外,都以飛快的速度變化著—--
      不知道她的心情是什麽樣的感覺?
            上面這段話也是照應後記中對應的圖示說明。圖蘇神的時間是長長的箭頭,而作為人類的男孩子只是一根短短的蠟燭而已。
            好在去世的小松老師最後也和圖蘇神在一起了,的確是有點浪漫也不一定啊。
     PS:小小圖蘇神看的都是偏耽美向的少女小說啊……

  • 出席座號0號
這個故事就比較平淡一點了。所以也不細說了。
引一段原文:
「雖然,這被認為是一種所謂的超自我,或是集體被催眠的現象,但其實是被自然塑造出來扮演人際關系中間角色的『公平第三者』。以前,這樣的角色是藉由神明或國家的存在維系這方面的意義,不過,對於現代的社會來說,宗教及共同體的力量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麽具有影響力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社會壓力變大的緣故,相對的,就塑造出『感覺像是跟同學生活在一起,卻又不是真的有這麽一個學生』的角色,並且認定這個被塑造出來的虛擬人物是真實存在。」
所以日渡晶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了。
雖然我更寧愿認為大家只是集體默認了”日渡“這個好用 的,或者是可以用來發泄或者干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的身份,集體輪流扮演了一個人格。不得了的過家家w。
好吧,就假設日渡是某種意義上的真實存在吧。
耐人尋味的是,如果生硬理解後記圖,結尾時日渡的世界線仍然附在男孩子身上。所以月本大概是出於本心去親男主的。(所以最後結論還是,日渡只是個方便的藉口和身份殼嗎?)

  • 第三節課的加賀圓
通過窗玻璃反射的鏡子世界,在某種奇妙的光暗條件下,同一所學校同一個位置,相隔六年時間的兩個教室,連接了起來。
男主從覺得奇怪到搞清事情是怎麼回事,再到每天就期待著這第三節課穿越時空相連的幾十秒鐘,直到最後拯救了本該在1999年暑假海邊事故中去世的玻璃倒影中的6年前的世界里的女孩——加賀圓的生命。
不過某種意義上,加賀圓也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正因為自己喜歡手語,才會教給男主的女同學(她自己的侄女);反過來男主從女同學那學來本也是為了和那個鏡中自己溝通,最后用手語傳遞給了加賀圓至關重要的救命信息。
有點因果循環的味道w。
結尾的男主想落跑,但口袋裡的電話卻響起了,在已經改變的世界線上,加賀圓撥通了之前撥不通的電話。
      "電話,終於接通了。"
      "呃……?"

  當我回過頭一看,「小阿姨」右手聽著電話,左手的食指彎成「勾勾」的形狀,正對著我微微笑著。
雖然到這里就結束了,不過強烈希望男主和女主在一起(支持姐弟戀)(姐系控你夠了)
六歲而已啊,算個啥嘛。
不過跟朋友也笑談過,試想這六歲差是相反過來,男主比女主的時間早六年,大六歲,那結局不在一起反而會讓人覺得說不過去了啊,簡直就是必須在一起啊,所以這么想想男主和大自己六歲的女主在一起不也是很自然的嘛(你夠了)

  • 從前,炸彈從天而降
仍然是有影射六十年前二戰末期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文章。
六十年的前的”時空潮汐炸彈“
某種特殊的巧合,讓女主人公少女的時間變成了濃縮的厚塊,也讓男主人公的爺爺的一生定格在了炸彈爆炸的瞬間。
六十年在她的時間軸里只是短短0.3秒,甚至來不及讓她覺察到周圍的變化。而六十年已經足夠讓當時決定與她私奔的少年,變成一個老人。
這個老人有過輝煌的一生,可對他來說,生命已經停滯在了炸彈爆炸的那一秒。
就連主持重建,修建和平公園也只是為了讓少女在覺察到異常時,或者從里面出來時,能夠第一時間向周圍的人求救。
老人終究還是去世了,一輩子也不敢跳進那個以1/60億分之一速度流逝的時間塊中。
然而他的孫子卻勇敢的跳了進去,無所畏懼,選擇和少女一起,奔向了幾百幾千年乃至幾萬年、幾十萬年后的世界。
不是為了代替爺爺跳進去,而是為了自身的好奇和憧憬,想去看看少女眼中的世界。
      在这一瞬间,外面的世界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吧?  
  学校的同学、朋友们都已经是大人了吧?
  爸爸和妈妈都已经老了吧……说不定已经死了。
  灰色的光景中,没见过的大楼建起又消失,变化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我已知的世界,在这瞬间,全部流逝消失殆尽。


這個故事的設定比前面幾篇比起來漏洞更多,雖然讀這本小說始終應該抱有的態度應該是”一旦接受這種設定……”,但是還是想說:

在不同時間流速的區域,尤其是有顯著差距(比如文中的60億倍)時,當物體通過邊界時各部分經歷的不同時間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問題:“任何物體都不是質點,無法在瞬間整體通過某個邊界”。在這種極端條件下,假設你是頭先進去的,那打個直白的比方:在你穿越的過程中,你留在外面的腳已經衰老腐爛了。所以一條突變的邊界絕對是不要去闖的,除非有一個設置恰當,時間流速變化梯度不是很陡峭的過渡區,才能減小這種影響。
其實以前也跟老包聊過這個,在名為《時間回旋》的科幻小說討論里,因為那個作品也有這樣類似的設定。這一點實在是想吐下槽。

最后想說,如果有這種時間塊,而且不考慮穿越邊界的問題,那該是多么好的時光機啊……雖然只能去未來。
我說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難道你們都不想像故事中的男主一樣,到未來的世界去嗎?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SS Feed

    Author : Phaer.C

    总之人都是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的吧?
    人如其字,人如其文。想了解一个人,看其笔下的文字就好。很高兴在这里遇到或者认识你w。

    Phaya 的个人主页

    Special Link:
    「ありがとう、シャナ」

    文章存档

    May 2017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July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March 2014
    February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November 2013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July 2013
    June 2013
    May 2013
    April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April 2012
    February 2012
    January 2012
    November 2011
    October 2011
    April 2011
    January 2011
    December 2010
    October 2010
    August 2010
    July 2010
    June 2010
    May 2010
    April 2010
    March 2010
    February 2010
    January 2010
    November 2009
    October 2009
    August 2009
    July 2009
    May 2009
    April 2009
    March 2009
    February 2009
    January 2009
    December 2008
    November 2008
    October 2008
    September 2008
    August 2008
    June 2008
    January 2008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ll contents i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