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CA Aria
  • About
  • Blogs
    • Reflections
    • Otaku
    • Worldline
  • Works
    • Writing
    • Artroom
  • Updates
    • Updates+
  • Linkage
    • Guestbook
    • Blogroll

ココロコネクト 心灵链环OP、ED考察

3/27/2013

Comments

 
            之前的文章总觉得还没有把关于这部作品的感想完全说出来,总觉得现在笔越来越拙了。那么就来稍微说说作品的几个OP,ED吧

OP1
         首先是OP1,歌曲是eufonius的Paradigm。不知道是不是Paradigm Shift在日语里出现频率比较高(变态王子与不笑猫小说里也见此梗),我怀疑OP标题的意思是Paradigm Shift的Shift被省掉了,可是Shift在这里才是主要词吧,这么说来这种省略和Paradigm用来表示Shift的意思本来就是Paradigm Shift么。好了无视这段意义不明的话来说说OP1吧。

首先歌词和内容,画面,主题的切合度就不用说了,挺棒的。

         说说演出吧:一上来先这个疾走感强烈的五色彩虹。     
Picture
          我始终觉得这看上去像五色。那么五色当然是代表文化研究部的五人。合成的彩虹,是经历了各种事件的考验和试炼的泪水在阳光下折射出来的。而且这种有高峰有低谷的走势也是在暗示人生的道路崎岖吧。总之我是这么认为的。当然实际上从有个镜头的横截面来看说是五色或是七色都未必妥当就是了。
         随后出现了五人的登场和表情特写,可以说把五个人的性格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绘。最后出现的伊织的表情最纠结也最让人在意啊。
Picture
两只白色的粉笔是太一和青木。黄色粉笔是唯,断成两截的是迷失自我到处演绎多种角色的伊织,蓝色的是稻叶。——个人感觉而已,别当真。
而且这也不是说后面执笔的人拿的的粉笔颜色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

随后的个人的黑板上应该是社团内其他四人对彼此的评价。有些句子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有些就要猜一猜了。残念的是稻叶的黑板上居然没有人写カワイイ只有人写コワイ,还有忏悔”生下来真是抱歉“这种内容,真是S啊。

随后是众人的空中JUMP。应该是很有动感的一瞬间,然而5人却凝固在空中,动的只有摄像机。这里的演出大概也是用静去表现更强的“动”吧。青春就是这样有静有动,而心灵的连接也是这样,有安静的啜泣,也有激烈的碰撞。再加上闪闪发光的特效,你们真是闪闪发光啊你们....。

随后上场的配角性格也充分体现了。然后是文化研究部的日常。
Picture
五人的包紧紧靠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要是包少了哪个,就说明谁没来这样的意味,在作品正体中也多次体现。这也是一处绝妙的动中之静。

Picture
这个疑似是把キライ(讨厌)划去写上了スキ(喜欢),我觉得这是指唯的男性恐惧症,以及后来喜欢上青木义文。虽然男性恐惧症的讨厌被划去了,但是伤疤还在那里。不过不要紧,现在已经喜欢上了某个人。另外这些字有点生锈了,在日语里锈(さび)和寂寞(寂しい)谐音,嗯……
Picture
接下来是风船葛,这家伙如同OP的动画演出一样,可以理解为始终推动着装着“心”的玻璃球——也就是众人前进。当然,其中也有不负责任的让其坠落啊之类的。也许玩弄众人对于风船葛的种族就像把人当作玻璃球弹着玩儿一样吧。
Picture
这里需要提一下前面的这句歌词,透过玻璃球(ビー玉)去看,如果把玻璃球看成人的躯壳,心的外壳,里面的心就是心灵的话,这也就透过躯体去观察灵魂或者心灵的意思吧。

随后是五人桥上并排站。
つなぐ这句歌词响起的时候正好其中某人牵起了另一人的手,当然,很明显是站在最左边的太一伸出右手握住了伊织的左手。这个对应的情节剧情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不用细说了w。
ED1
接下来是ココロノカラ这个ED1。
这个ED的演出是专门为了ヒトランダム制作的。即人格交换。
这大概也是在回答2话末尾伊织在青木身体里对太一提出的:"当人的躯壳的概念变得暧昧时,人的人格,人能否以自己的身份持续存在下去“这个问题。
首先,白色的光点就是指人的”人格“或者”灵魂“。
Picture
Picture
接下来连续三帧画面很好的说明了人格交换到底是怎么回事。(白色圆点在原地不动)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后面也是类似的演出就不重复说了。
最后的这个弹球(心意,灵魂)的动作,暗示了伊织和太一之间的关系进展。
Picture
ED2
ED2是专门为稻叶准备的。这点很明显于是就不想细说了。有个原因也是因为感觉歌实在没唱好;w;...
把自己关在自己房间和被窝里的稻叶,处在空白世界里的稻叶,其实也在担心好不容易结识的好朋友们众人抛下自己飞翔什么的。想到太一露出的纠结痛苦表情。又想到众人在一起。这时歌词响起的话语正是对应那个被风船葛问的问题:”你看重的真的只是那片空间吗?(还是其中的某个人呢?)。在第十话末尾痛痛快快地如同歌名一样“Cry Out"的稻叶,终于打开窗帘,回到了有色的世界,回到了众人当中。

OP2
キミリズム. 你的旋律?
可以说OP2和OP1如出一辙,虽然结构和演出方式在某种意义有了新的变化,但是某种程度上又是保持了很高的相似度。另外,一些类似的场景的色调出现了不同。
当然,这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
值得注意的是这旁边新刻上去的字迹:”最喜欢了,不管到何时“
Picture
空中JUMP动作的后续,这次除了相机旋转的动态,人物本身也有活动。某些凝固的东西开始流动的意味?

片尾牵手的演出出现的变化也让人在意。这一次不光是太一伸出右手握住了伊织的左手,稻叶也伸出左手握住了伊织的右手,当然这和剧情中カコランダム篇最后风船葛让伊织选择是否人生RESET的时候两人握手支持她的剧情是保持一致的。

最后的镜头是显示七色合成,我始终觉得这其中一个是班长,另一个是濑户内233

ED3
片雾烈火的《salvage》
首先歌词非常符合カコランダム
然后整个ED基本都是以摩天轮为背景。
摩天轮的意像应该没人会陌生——顶端更接近神,亲吻的人能够永远在一起之类的吧。

可是演出中摩天轮倾斜,摇曳,模糊和清晰。透露出极强的不安感。配合上歌曲的节奏,这种摇曳的挣扎和不安感就更明显。而几个人也只是在摩天轮之前犹豫和迷茫,并没有上去。

随后画面切到了每人面对自己的幼年体,即面对自己的过去。

之后的两个牵手的镜头比较不容易解读,但是第一个肯定是有人试图去握唯的手,但是还有些抗拒的唯没有接受,这个人猜是青木应该是合理的。第二个就真不知道了。
随后就是伊织和稻叶分别向太一伸手的镜头。
最后是伊织抓住了太一的手。(袖口下的里面的衣服的颜色判断),这就让我有点读不懂了。
总之还是听耐人寻味的。


ED4
《I scream chocolatl》
Chocolate拼成这样完全是在给日式英语正名吗?233
独自看着窗外千树灯美景的伊织(应该是在情人节),从她脸上滑落的泪滴无限坠落。在坠落的途中泪珠逐渐变成了朱古力珠,这个演出我非常喜欢。然后砸在地上。
被甜甜的朱古力包围的世界,朱古力(众人的温暖和甜蜜)逐渐逼近,伊织的附近却仍然是空白。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站在流水的台阶上的伊织被四人远远包围着。站在流水的光滑暗喻着容易滑倒,而四人也各自抱有各自的烦恼。

伊织该何去何从呢?最后那一滴扩散开的朱古力本来是伊织的泪水——只有内心也变得温暖和甜蜜了,流出的泪水才会是甜蜜的吧,这也是ED暗暗给出的回答。
Picture

对OP,ED制作的个人解读和理解,以上。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SS Feed

    Author : Phaer.C

    总之人都是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的吧?
    人如其字,人如其文。想了解一个人,看其笔下的文字就好。很高兴在这里遇到或者认识你w。

    Phaya 的个人主页

    Special Link:
    「ありがとう、シャナ」

    文章存档

    May 2017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July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March 2014
    February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November 2013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July 2013
    June 2013
    May 2013
    April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April 2012
    February 2012
    January 2012
    November 2011
    October 2011
    April 2011
    January 2011
    December 2010
    October 2010
    August 2010
    July 2010
    June 2010
    May 2010
    April 2010
    March 2010
    February 2010
    January 2010
    November 2009
    October 2009
    August 2009
    July 2009
    May 2009
    April 2009
    March 2009
    February 2009
    January 2009
    December 2008
    November 2008
    October 2008
    September 2008
    August 2008
    June 2008
    January 2008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ll contents i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